【飲食身世錄】打盤吃飯的樂趣

打盤吃飯可以當作調色盤概念,增添配飯樂趣。

打盤吃飯可以當作調色盤概念,增添配飯樂趣。

文字/攝影 陳靜宜

臺灣有越來越多東南亞菜系餐廳。某次我與朋友去了臺北一家標榜馬來西亞華人菜的餐廳用餐,當飯端上來時,我總覺得哪裡不對,想了一下之後恍然大悟,於是請服務生重新安排後再上桌,這下果然對了!才跟朋友一起開動。

這個差別是什麼呢?那就是飯的呈現方式。臺灣的飲食方式是用碗裝飯,一手端碗,另一手執筷,挾菜擱到白飯上,混著飯一起入口。

中菜裡,除了白斬、乾炸類外,其餘烹調過的食物,多帶有醬汁、油汁、水汁,表層米飯會被放上的食物沾濕,飯粒結構受到濕氣而改變,變得鬆散分明,不易黏聚,也不便單用筷子撈高入口,只能改以口就碗用筷子扒著吃。以上吃法,是多數臺灣人的飲食日常,聽起來再正常不過。

受到中國飲食文化影響,臨近的臺灣、韓國、日本也都用碗筷吃飯,然而到了馬來西亞,除了碗之外,還多了「打盤」的吃法,就是把飯鋪在盤子上,用叉匙吃。我問臺北這店家:「為什麼不提供打盤吃飯呢?」店家說:「擔心臺灣客人不習慣。」

馬來西亞的餐具多樣,猶如一部戰車。
馬來西亞的餐具多樣,猶如一部戰車。

既然是吃異國菜,自然要感受一下當地的風土民情才好,我第一次見到打盤吃中菜,是在馬來西亞檳城一家名為「梅忠記」的粵菜館,當時對充滿異味風的中菜印象深刻。

打盤吃飯有個重要的形成條件,跟米飯有關。臺灣常食用黏性高的梗米,東南亞多是鬆散秈米,不容易用筷取食。其次,可能是受到西方殖民的飲食習慣影響,以及提供他族者用餐方便,產生出中菜西吃的變種。

那並非非黑即白,與所處的地理位置相關,各方面都呈現漸層與過渡,充滿各種可能性。為了照顧到每個人的飲食習慣,小吃餐桌上的餐具陣容龐大,有筷子、叉子、湯匙、中式調羹、味碟,像是每張餐桌上都有一部裝甲戰車。又例如,華人多半用碗吃飯,不過也有華人打盤吃飯;印度人習慣用手取食,然而我也見過印度人在雜飯檔(當地的自助餐)用筷子吃飯。

打盤吃飯最大的好處是白飯攤平,底面積廣,東南亞許多食物的重點不在食材豪華,而在於醬汁滋味,因此不同醬汁打在飯的不同角落拌著吃,味道互不干擾, 還可以咖哩醬混辣椒醬雙醬合一,每口都能有滋有味, 像是一種調色盤概念。

作者 陳靜宜

臺南人,相信人離不開食物、食物也離不開人,熱愛飲食文化,從事美食報導二十年。擔任雜誌專欄作家與特約採訪,出版《喔,臺味原來如此》、《啊,這味道》、《臺味》等書,曾為媒體評為臺灣九大餐飲影響力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