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茶話】尋訪東方美人茶

試茶的過程,壺中是東方美人茶。

試茶的過程,壺中是東方美人茶。

文字/攝影 小令

整年在不同縣市移動,回過神,已錯過夏茶。原本跟朋友約好要去買當季的東方美人茶,擔心太晚買不到,卻還是拖到冬天才成行。往坪林的路程,朋友分享在聽的Podcast,如「太初有茶」、「呵呵茶」等,都是跟茶相關的節目。話題隨茶回到人,聊起近況;回顧上次碰面已是一年多前;原本是茶館同事的我們,離職後,還會一起買茶而持續聯絡。

第一次去余班長的茶店買茶,就是朋友帶的;買過一次後,每年都想再去,但要配合彼此的時間,也需事先跟余班長打過招呼。這次午後從南港出發,抵達余班長在山上的茶店已下午三點,門外的廣場上,晒著幾大盤茶籽,準備自製茶油。進到屋內,余班長第一句就問想喝什麼茶,我趕緊說東方美人。余班長說要找一下,轉去燒水溫壺。此時,茶店的另一頭,余班長家人正忙碌,問他們在做什麼,余班長說今天剛好請一批工人採茶,正處理採回來的茶葉,可以去看呀!

我立刻跑去一盤盤堆高的茶葉前,看他們將茶葉大把抓往竹盤上,鋪好一層,再換下一盤。我問這是什麼工序,他們說這叫攤青,採回來的茶葉都要先攤開,讓茶葉休息。又問是什麼品種,他們說是「大慢」。大慢在市場上很少聽到,我好奇會做成什麼茶呢?她們笑說不知道。我很驚訝。原來採回來的茶,都要等余班長看過、決定適合做什麼,才會知道。

余班長說有兩個工人就在後方的坡地採茶,要我過去。我下到坡地,走過的草都很高,茶樹種植的間隔很開,有兩個全副武裝的婆婆在採茶,說是採,比較像是把茶樹頂端的枝頭拉下來,摘取末梢的嫩葉。我打過招呼,問要怎麼採。婆婆立刻手把手地教我一手刁,一手採,我一直聽不懂;總之,就是把比人高的茶樹枝頭拉下來,看準一心二葉,但摘取的梗處要有一粒米長,婆婆用臺語說:「頭要留一個米長。」朋友也來幫忙,玩笑問是臺灣米還是泰國米。

婆婆們說從小七八歲就採茶,到現在八十幾歲還在採。透早就需出門,晒太陽採一整天,尤其天氣好,採的茶才會香,她們包覆一身的行頭,主要防晒或防蟲蛇。

終於趕在四點採完,因為余班長已預約附近的「樂也私廚」,要請工人們吃晚餐,我們送走一車的阿公阿婆,回到茶店繼續試茶。

茶桌上,余班長正聊到種茶的體悟,聽起來彷彿老生常談的「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時間會證明一切」,余班長說他一開始也不太相信,但是到後來慢慢有感觸,深覺果真如此;他對茶樹做的任何事都會留下痕跡,被土壤記憶;而堅持自然農法或有機,也確實需要時間證明,他咀嚼到現在,對這兩句深刻體悟。

晒茶籽。
晒茶籽。
婆婆正在檢查我採的茶葉長度。
婆婆正在檢查我採的茶葉長度。

作者 小令

景美人,一九九一年生。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畢。專職侍茶數年。著有詩集《日子持續裸體》、《今天也沒有了》、《在飛的有蒼蠅跟神明》、《監視器的背後是彌勒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