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婦織布工藝工作室陳怡君
封面故事
擊退暑氣與媽媽的鬱結,麻芛找回巧婦自信

每到夏天,臺中人便要喝碗剔透翠綠的麻芛湯,由內而外地消暑;不過麻芛其實並非臺中人專利,在日治後期、民國前期,臺南靠海的鄉鎮曾種植一萬多公頃黃麻,學甲的大灣里更是集中。50年後,大灣里的年輕媽媽陳怡君創辦「巧婦織布工藝工作室」,要讓媽媽們打開家庭與就業的鬱結,還要推廣麻芛與與黃麻沁人心脾的舒心涼意。

絨鼠 陸龜
封面故事
守宮、綠鬣蜥、臺灣獼猴……這些「特殊寵物」真的適合被豢養嗎?

除了犬貓及雞鴨牛等馴化動物外,其實還有許多「特殊寵物」自1980年代經濟起飛後被臺灣人飼養,截至目前臺灣累計輸入超過五千種,市場常看到的就有兩、三百種,然而牠們真的適合被豢養嗎?走入寵物市場第一線,帶你看見牠們的身不由己。

野灣團隊
封面故事
動物救援最前線,重返野外前的避風港灣

披著迷彩斗篷,頭戴迷彩遮臉帽,雙腳踩著長筒雨靴,一身出野外的裝扮,卻出現在有著中央空調、酒精層層消毒的純白醫療室中,顯得有點突兀。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以下簡稱野灣)保育員廖朝盛每日在人造的建物、籠舍中照顧受傷的動物,心中盼望著有一天能看到牠們重回野地的懷抱。

玉米蛇
封面故事
呆萌無害的懶人寵物,在家「蛇來蛇趣」一整天也不會膩

每次聽到「蛇」這個字,就讓你渾身起雞皮疙瘩嗎?請先深呼吸放鬆心情,把恐懼放一旁,好好欣賞這些美麗、無毒、溫馴,甚至有點膽小,被玩家們稱為「玩具蛇」的牛奶蛇、王蛇、玉米蛇吧。飼養蛇十多年的「蛇來蛇趣」粉絲專頁經營者沈老師,誠摯地向想養寵物的讀者喊話:「蛇大概一週只要餵食一次,連晒太陽都不需要,可說是最適合忙碌飼主的『懶人寵物』啊!」

林閒晃養了14年的亞達伯拉象龜
封面故事
從環境配備著手,照養伴你一生的好「龜」密

與孩子到風景遊樂區無意中得到的兩隻巴西龜,開啟了林閒晃與烏龜長達20年的緣分。從什麼都不懂,到如今的養龜達人,他不僅能細數陸龜與澤龜的品種、適合的飼養環境,更不吝惜分享自身經驗,藉由網路替新手「隔空教學」,只期盼各路養龜同好能善待烏龜,「這是條漫長的不『龜』路,你做好準備了嗎?」

馬匹輔助教育中心
封面故事
當馬兒成為老師:引領覺察內在狀態的溫柔巨獸

野生的馬生活於遼闊草原,身為被獵食的物種,有時甚至不需憑藉聲音,僅以眼神傳遞就能示意彼此群體逃逸。因為天生自帶難以言喻的敏銳感知,使得馬兒在與人類相處時,亦能透過人體微妙的荷爾蒙或激素變化,反饋出人們的情緒波動。於是眼前這隻溫柔而堅定的巨獸成了鏡子,足以幫助我們覺察並調整自身狀態。

林瑋真醫師
封面故事
恐懼、焦慮、強迫症?伴你理解貓狗肢體語言的行為獸醫

「我家的狗會咬自己的尾巴咬不停,怎麼辦?」「狗一直抓籠子抓到流血該怎麼辦?」「我的狗聽到打雷就想跳樓,這是正常的嗎?」當動物出現這些令人費解的行為,就是行為醫學出馬的時候了。教你讀懂動物的肢體語言,牠的脫序不是故意使壞,而是恐懼焦慮,只要跟著醫生耐心地了解牠、陪伴牠,牠仍是最可愛、最療癒你的親愛家人。

海洋動物照護員姚振輝與海獅
封面故事
我們是最佳拍檔!照護員與海獅的水上情誼

對喜歡動物的人來說,動物照護員或許是傳說中「興趣當飯吃」的夢幻職業。不過,這份工作可不只有帶著動物上臺表演的光鮮亮麗,背後仰賴著這群人對動物的悉心訓練和陪伴,而支持他們走下去的,就是一份尊重生命的愛。

倉鼠
封面故事
敢問獸醫師:鳥鼠兔照養知識大公開

家有寵物的人,總是時時刻刻注意牠們的一舉一動,內心積著十萬個為什麼想問獸醫師:我家主子是不是太胖了?怎麼知道牠們是開心還是生氣?這樣是不是生病了?本期邀請到鳥獸醫張佳倖以及鼠兔獸醫吳靜綺,從照養知識到表達愛的方式一次大公開!

烏賊
封面故事
擁有隱身術的海底智者,烏賊的腦袋很迷人

十隻長長的手,頭部兩側呈W狀的瞇瞇眼視力絕佳,還擁有隨環境秒變體色的超能力,這種呆萌中帶點神祕感的生物其實很常見──牠是烏賊。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焦傳金跟許多人一樣喜歡烏賊,原因不是牠美味的身體,而是牠的腦袋,「我們研究烏賊的行為、數感、決策、體色,都是因為我們對烏賊的大腦跟神經組織非常有興趣。」

麵屋軌跡的寬麵條
封面故事
不要再談湯頭了,日本拉麵的靈魂是麵條啊!

街角拉麵屋裡窄小的座位,ズルズル吸麵聲,又濃又鹹的湯頭,配上一杯冰水,是許多人日本旅遊的美食記憶。日本拉麵只有簡單的麵條、湯汁與配料,就可分組出千變萬化的組合,再加上全日本47都道府縣的在地特色,成就出一碗碗令人回味無窮的日本拉麵。

義大利麵
封面故事
【PASTA專修班】義大利麵跟你想的不一樣

在臺灣,大家習慣吃料很滿、醬很多的義大利麵:青醬雞腿義大利麵,一大塊雞腿排擱在青醬義大利麵旁邊,豪邁噴香,可是麵吃光光了,青醬汁卻溼淋淋的剩在盤子上……這光景在義大利不可能發生,容我慢慢解釋。

豌豆粉
封面故事
以稀豆粉米線,追索家族的流離記憶

不只有用麥粉做的麵條,粄條、米粉、米苔目等米麵家族也在臺灣麵食裡自成一派。慢島劇團團長王珂瑤承襲雲南外公與擺夷外婆的飲食習慣,吃的是從滇緬傳入的米線、米干、粑粑絲。白泡泡的米線加上熱呼呼的豌豆粉,辛香料自由添加,王珂瑤私心認定最幸福的料理上桌開吃!

統一滿漢大餐泡麵
封面故事
調味乾蔥粉、蔥油油包,以及傅培梅參與研發的調理包……台味泡麵怎麼來?

「泡麵是失眠人的好朋友。」這是男神金城武在電影《喜歡.你》中的經典臺詞。每當我們工作忙碌、夜半飢腸轆轆,或是饞意上心口處時,肯定會想到泡麵。但滿足口腹之欲以後,總是萬般後悔打開那層誘惑的薄紙蓋,罪惡感油然而生。泡麵,就是一種極致矛盾的存在:你明知道它不營養,卻還是忍不住享用。

溫記手作麵溫育澤
封面故事
翻玩麵粉做實驗,優遊手作麵條的多元宇宙

陽春麵就是便宜?義大利麵一定要硬?烏龍麵是軟軟的嗎?放下這些對麵的刻板印象,來到「溫記手作麵」,從麵粉開始講究,而手作的驚奇是每一口都能有微妙的不同。吃個麵也能這麼有趣?也沒想到全球的氣候變遷會影響小麥與水的品質,進而影響麵體吧?原來要吃到心目中最好吃的麵,必須天時、地利、人和才可以呢。

臺南「阿江」炒鱔魚
封面故事
好麵鬥相報!鑽進巷弄找一碗地方氣味的麵

在臺灣這個南方島嶼,人們世世代代以米食為主,卻因為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潮,吹入大江南北的麵食文化,從麥粉系統到米粉系統的各種麵,在本地物產與料理人的巧思下,火裡來水裡去交錯出精彩的氣味,也使得一碗麵裡可探究的不只有美味,更有許多關於臺灣的身世故事。

手工麵線
封面故事
與麵線共舞,縷縷細絲飄揚國際

清晨5點天尚未亮,大多數人還在被窩中沉睡,石碇山中的許家麵線師傅們已開始練功。手工製麵線三十餘年的許仁評堅持古法製作,每一個步驟都需極大的體力及耐力,還要與麵線律動合一,將傳統工藝與職人精神發揮到極致。

甜蕎
封面故事
最新鮮的土地滋味,臺灣蕎麥的甘與苦

12月來到彰化二林,田裡清雅的白色小花點點盛開,彷彿初雪降臨。許多駐足拍照的人並不知道,它們是蕎麥的花,彰化是臺灣蕎麥的第二大產區。在臺日本人大洞敦史以二林的蕎麥粉製麵,將最新鮮的蕎麥風味分享給臺灣人;隔壁的大城鄉則以苦蕎麥製成茶包、零食,讓蕎麥以更平易近人的姿態走入人們的生活。

許來福豆簽羹
封面故事
濃縮質樸生活況味,那碗念念不忘的豆簽麵

「你去關廟找那個姓李的吧!他的麵才夠硬、夠Q……」臺南大勇街的寧靜一角,被各種觀葉植物包圍的民房,若非招牌提醒,外觀很難聯想是間庶民食肆。裡頭熟客笑聲與麵食的質樸香氣隨空氣流轉,「許來福豆簽羹」麵店主人許瑋本是攝影師,多年來用膠捲為無數家族留下了記憶軌跡,但現在,為了重現自己家族的記憶,開起市區內少見的豆簽羹專門店。

稻農林家良與蘆筍農林雅香、陳台生
封面故事
凍齡小鎮裡住著老靈魂,新世代撐起的老店新氣象

從高鐵雲林站驅車15分鐘,便抵達位於雲林縣中心的土庫,比起隔壁因糖廠聞名的虎尾,土庫像是低調的退隱明星,隨處都是開業超過一甲子的老字號──製麵廠、榨油廠、眼鏡行……,它們以父輩傳承的技術為經,新世代的創意為緯,交織成老店新氣象;還有見證臺灣罐頭奇蹟的白蘆筍園,以及凍漲30年的銅板麵包店,也難怪青農兼土庫導覽員林家良如此形容:「土庫是一個凍齡的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