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味乾蔥粉、蔥油油包,以及傅培梅參與研發的調理包……台味泡麵怎麼來?

統一滿漢大餐泡麵

統一滿漢大餐系列、味王香菇肉羹麵、臺灣菸酒公司的花雕雞泡麵皆為臺灣泡麵的經典。

文字/佐餐文字(范僑芯) 攝影/吳尚鴻 插畫/黃魚輪

「泡麵是失眠人的好朋友。」這是男神金城武在電影《喜歡.你》中的經典臺詞。每當我們工作忙碌、夜半飢腸轆轆,或是饞意上心口處時,肯定會想到泡麵。但滿足口腹之欲以後,總是萬般後悔打開那層誘惑的薄紙蓋,罪惡感油然而生。泡麵,就是一種極致矛盾的存在:你明知道它不營養,卻還是忍不住享用。

關於泡麵的發明史,已是老生常談:出生自嘉義朴子的吳百福因故到日本工作,後來改為日本籍,並更名為安藤百福。根據各路說法的差異,接下來的劇情發展大抵分為兩種,一是安藤百福看見妻子炸天婦羅,而萌發麵條油炸的想法;二是他在二次世界大戰過後看見許多人流離失所,發明出隨時隨地都能沖泡食用的麵條,想溫暖人心。但無論哪條支線發展,最終都造就了安藤百福在日本一手創立了日清食品的事實,也讓他被譽為全世界第一個發明泡麵的偉人。

故事講到這,你有沒有覺得似曾相識?《鄉間小路》2021年9月號「臺灣究小食」專欄中有提到臺灣意麵與清代伊府麵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因為早期食物儲存不易,所以將麵體入鍋油炸,延長它的保存期限,對比安藤百福的創新點子……很有既視感啊!也許這是場美麗的巧合,但以某種角度來說,我們絕對可以拍胸口保證,泡麵概念的發明是來自臺灣無誤!

從日本吹向臺灣的泡麵風潮

雖說安藤百福早在1958年就成立日清食品,於日本販售泡麵,但食用泡麵的風氣整整延遲了十年才吹進臺灣。1968年,創立臺灣養樂多公司的李團居率先與日清洽談合作,並另外成立國際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際食品),推出全臺灣第一款泡麵「生力麵」。於此之後,臺灣各大食品工廠─以味精起家的味全、麵粉起家的統一為首─眼見商機,於1970年代紛紛投入泡麵市場,磨刀霍霍,建立生產線,大規模發售期望引領飲食風潮的「速食麵」。

但是要知道,儘管泡麵是出生於臺灣的安藤百福所發明,但其初始口味實則是依據日本人而設定,這對當時的臺灣人來說很陌生。時任國際食品總經理的吳正宗接受訪問時指出,他們本來以為泡麵會一炮而紅,但理想與事實總是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就算豁出去行銷,想用免費贈送試吃的方式吸引消費者,卻總是碰壁,乏人問津。

不過天無絕人之路,國際食品經過不斷地努力調整,將口味加重,並附上一包油炸過的蔥花,再重新調整雞汁的比例,才終於找到臺灣人習慣的口味。這樣的改變,可能對國際食品來說只是基於商業考量而生的製程微調,但以宏觀角度而言,卻是定調臺灣泡麵經典味覺的里程碑。

台味泡麵的誕生

我想,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打開一碗極為傳統、簡單、樸實的泡麵,總有一包調味粉,夾帶著些微的乾蔥末,還有一包香噴噴的油……等等,香噴噴的油?前頭說調味粉加乾蔥末是國際食品的傑作沒錯,但關於油包這檔事,當時他們根本不在意,也並未將油包的開發列入考量,畢竟泡麵是油炸麵體,熱水一沖,就有微量油脂增香,根本沒必要加上油包,額外增加成本。那麼,現在我們看到的經典油包又是怎麼來的?

PROFILE

范僑芯 不是很勤儉但很硬頸的客家人。畢業於法國巴黎斐杭狄高等廚藝學校,為了追尋臺灣飲食文化的根本,秉持著以農為本的精神,探討兩者之間的關係,陰錯陽差開啟寫作人生,以粉絲專頁「佐餐文字」闖蕩江湖,著有《巷弄裡的台灣味:22道庶民美食與它們的故事》。

泡麵油炸脫水
為了延長麵體的保存期限,早期各大廠先將麵條蒸至八分熟後,再以油炸方式,讓麵體中的水氣用高溫油逼殆盡。油炸後的麵體一來增香,二來使麵體產生孔洞,不僅增加麵條的蓬鬆口感,更能使麵在沖泡時大幅度地吸收湯汁精華,與湯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