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麵鬥相報!鑽進巷弄找一碗地方氣味的麵

臺南「阿江」炒鱔魚

臺南「阿江」炒鱔魚的搖滾區,可以邊吃麵邊欣賞師傅與下手合作無間的互動。

文字/李佳芳 攝影/李佳芳、王士豪

在臺灣這個南方島嶼,人們世世代代以米食為主,卻因為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潮,吹入大江南北的麵食文化,從麥粉系統到米粉系統的各種麵,在本地物產與料理人的巧思下,火裡來水裡去交錯出精彩的氣味,也使得一碗麵裡可探究的不只有美味,更有許多關於臺灣的身世故事。

走入一座陌生的鄉鎮,最樂於尋找在地人的麵店,有時隱於民居,有時藏身街角,或隱匿在矮棚下與大樹旁,各種低調掩護總是會被外頭排滿的隊伍洩漏天機,外表越是不起眼,滋味越是精彩。地方常食麵食具有平價、快速、方便的特質,可說是一種「古早的本土速食」,而在平價供需與快速上桌的考量下,漸漸形成各地不同的基本麵條與料理法,仔細品嘗可以深究出地方飲食慣習背後的故事。

「搦」一把麵速速吃

來到員林第一市場,接連多家賣拉仔麵與米苔目的麵店,形成特殊的街景。深究拉仔麵,那是使用事前煮好的油麵條,拌上在地人俗稱「火油」的花生油,添增氣味也防止糾結,而當客人點食後,店家只是抓麵入碗、淋熱湯頭、撒油蔥韭菜便上桌。拉仔麵之所以流行,與員林位在八卦山下,扮演山區物產轉運到鹿港的角色有關,在此歇腿的挑夫需要快速飽食,使得麵食料理手法一再純煉,最終簡化成現今樣貌,整場料理最為生動的部分,就是店主以手抓麵的「搦」(la̍k)動作,所以當地人以此諧音命名為拉仔麵。

與拉仔麵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流行於嘉義與白河交界處的豆菜麵,主要分布的大內、六甲、下營、新營、柳營、白河更被戲稱為「豆菜麵六小國」。豆菜麵也是以油麵為變化形的料理,使用的麵條更加扁薄易煮,也是事前煮好、拌油、吹涼備用,上桌前組合燙豆芽菜就完成,至於調料的蒜頭醬油更是整桶直接擺桌上給客人自由添加,若是覺得單薄可再加點一碗羹,夾麵攪和羹汁吸食彷彿日本沾麵(つけ麺),自助發揮創意有種奔放感。

白河市場「吳家麵店」
白河市場「吳家」是製麵到麵店一條龍,在地人會單買麵條回家煮;如果內用點食豆菜麵,熱騰騰的麵拌上煮入豬背脂的醬油汁,吃起來油潤噴香。

鹼水麵的奇幻之旅

水麵的奇幻之旅南方氣候炎熱,食物易腐,麵條通常加「鹼」延長保存期限,而為了掩蓋鹼麵的氣味,於是加入氣味搶戲的肉燥,繁殖演化出各式黃麵料理,諸如臺南的度小月擔仔麵、豐原的排骨酥麵、鹽水的鴨蛋意麵等。不過,在這當中也有反其道而行者,刻意不避鹼味,甚至加強突顯,此種另類黃麵料理最知名的,莫過於臺中的大麵羹了。

臺中大麵羹是一種相當奇幻的麵食,最主要在它那如同調入優碘的黃澄澄湯頭,那正是來自於鹼。大麵羹的作法是生黃麵不燙煮去鹼,直接大鍋滾水煮至麵體膨脹糊化,保留釋出的黃澄色鹼汁煮至濃稠,因此不需要勾芡,便能自然形成羹狀。由於鹼的氣味濃重,為了與之分庭抗禮,上桌通常還會撒上大量蝦米、紅蔥頭、韭菜,久煮之後的大麵軟滑好入肚,加上麵條吸水膨脹,視覺效果澎湃,身體配合心理產生高值飽足感,吸引許多收入不高的勞動階級。

以黃油麵為主的本土麵食,可以簡簡單單,卻也可以華麗無比,翻開台式炒麵即見精彩一頁:肉絲炒麵、海產炒麵、蚵仔炒麵、沙茶炒麵,只要能想出多少種配料,炒黃油麵就不知有多少版本的變化。而許多人不知炒麵料理程序中,炒字只占了一半,另一半的功夫來自於煮。

PROFILE

李佳芳 喜歡在地無名的美好,走入鄉下當編輯人,主持「ESPRES:SO如此表達」,採集大城小鎮的微笑故事,著有《寶島玩物》、《台麵魂》等書。

大麵羹
鹼麵直接下鍋煮到糊化,成就大麵羹的迷幻湯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