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隱味食肆】來一碗基隆福州麵

基隆人為什麼有這麼多麵店?為什麼能吃到那麼多好吃的麵?我想或許可以歸功於福州移民。許多基隆人的一天就是從吃麵開始的,基隆市孝三路一帶尤其聚集了多家麵店,這些店家不一定有招牌,但一定各有擁護者,三角窗麵店、長腳麵店都很具代表性。

新聞
【呷市】順多製麵──硬漢做軟麵,平凡豆菜麵見真功夫

下營區的中營公有零售市場內「順多製麵」的豆菜麵,豆菜鮮脆、麵條軟Q,相當耐咀嚼,單純的醬料蒜香融合麵香,讓人回味無窮。老闆馮勝傑專門製麵,曾到臺東拜師學藝三年多,「麵條的最高境界是要做得柔軟,但柔中有筋度,才不會容易斷裂,」馮勝傑說。

臺南「阿江」炒鱔魚
封面故事
好麵鬥相報!鑽進巷弄找一碗地方氣味的麵

在臺灣這個南方島嶼,人們世世代代以米食為主,卻因為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潮,吹入大江南北的麵食文化,從麥粉系統到米粉系統的各種麵,在本地物產與料理人的巧思下,火裡來水裡去交錯出精彩的氣味,也使得一碗麵裡可探究的不只有美味,更有許多關於臺灣的身世故事。

新聞
【典藏歷史】臺灣麵食的養成:美援時代輸入麵粉 也改變烹飪文化

就臺灣而言,麵食成為主食絕非偶然。以當時國際局勢而言,隨著美援的進入,美國的小麥為本來不生產小麥的臺灣提供了食用麵食的糧食來源,並打開美國在國外的農產品市場;另一方面站在政府的角度而言,推動臺灣人食用麵粉,不但有助於臺灣製粉工業的培育,更可以出口較高價的稻米到國外賺取大量外匯。

擔仔麵
新聞
【喔!臺味原來如此】一碗擔仔麵 串起跨國文化足跡

擔仔麵在臺灣已超過百年歷史,這款由鹼麵、蝦湯、蝦組成的麵,原本可能是三胞胎,它串連起了臺灣與廈門、檳城三地的關聯性,背後顯見的是閩南移民的分布路線。

新聞
【我的五星家常料理】疫情飲食提案X香蔥南洋麵疙瘩

常下廚的人最清楚,煮飯不難,最費力的其實是搜集食材、備料、秤量,以及事後刷洗堆積如山的餐廚用品,如果一天照三餐煮,還外加個下午茶,小小廚房肯定頗為吃力。於是乎,解方來了!這次的單元,專門為了宅在家苦惱的主婦煮夫們所打造,運用乾貨、香料和冰箱常備品,家裡缺生鮮的時候就派上用場了;除了增加你的主餐類口袋食譜,同時也發想出讓一乘以二等於三的各種變化組合,當然還有專業廚師的技術提點,幫助大家少點錯,順利往大廚之路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