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馬兒成為老師:引領覺察內在狀態的溫柔巨獸

馬匹輔助教育中心

透過遊戲任務,讓孩子練習與動物共同合作。

文字/李盈瑩 攝影/林靜怡

野生的馬生活於遼闊草原,身為被獵食的物種,有時甚至不需憑藉聲音,僅以眼神傳遞就能示意彼此群體逃逸。因為天生自帶難以言喻的敏銳感知,使得馬兒在與人類相處時,亦能透過人體微妙的荷爾蒙或激素變化,反饋出人們的情緒波動。於是眼前這隻溫柔而堅定的巨獸成了鏡子,足以幫助我們覺察並調整自身狀態。

午後,花蓮的天空雲層密布,風雨欲來,位於吉安鄉南華村的「馬匹輔助教育中心」一群在戶外放牧食草的馬匹,正在訓練師的牽引下一隻隻走回馬廄。只見工作人員手腳伶俐地以長柄勺承接馬尿,以減少木屑墊料更新的頻率;接著替馬匹清理腳蹄,除去放牧時沾附於蹄叉的泥土,然後替馬匹擦臉、刷馬、沖澡,像人類出遊返家後的洗漱清潔。

騎乘之外的人馬關係

「小騎士課程」是馬匹輔助教育中心相當熱門的課程,每堂一小時,十堂為一期。不同於外界以馬術騎乘為主軸的體驗模式,中心格外重視馬背下的「人馬關係」,因此教練帶孩子到放牧區牽馬後,會先回到室內進行刷馬、清蹄等日常作業,讓孩子在騎馬前先學會照料牠,並在刷馬的過程中用心觀察正在進行的動作是否令馬匹舒服,以此培養情感,建立彼此信任關係。

有了前置的醞釀基礎,就能將汗墊、羊毛墊、馬鞍等裝備陸續上馬,準備出發!來到圓形訓練場,孩子在教練的陪伴下,先領馬繞行一圈,習慣馬匹的步伐速度,接著正式上馬背,練習放鬆身體、感受馬匹步行的節奏及韻律。

經驗老道的教練阿信提及,學習與動物相處、共同合作,能促進孩子感覺統合與腦部的刺激發展,然而馬背上的高度與空間感,對許多孩子而言是十分新奇的體驗,為緩和這份緊張,中心特別設計人與馬共同合作的小遊戲,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也會提醒孩子每完成一項任務,要記得摸摸小馬的脖頸,或以口語稱讚對方,給予馬匹正向的回饋。

從身體復健走向心理關懷

位於桃園的希望馬場(又稱台灣馬術治療中心)早年引進許多國外師資,並辦理治療性騎乘的培訓課程。馬匹輔助教育中心許多同仁亦曾到桃園受訓,考取治療性騎乘的教練證照。然而,不同於希望馬場初期便是以身心障礙的孩童為主要服務對象,故在馬術教練之外,亦有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體適能教練等組織成員;馬匹輔助教育中心則因創辦人張明慧長年投入社工領域,進而將傳統馬術治療運用於身體復健的範疇,另行延伸應用在需要心理關懷的安置機構孩童身上。

目前中心約有十來匹馬、十多名工作夥伴。其中,性格沉穩、溫和淡定的元老級教練阿金,原先就讀東華大學諮臨系,在學期間系上與張明慧的馬場合作「南華國小馬兒認輔計畫」,因而與馬結緣,從擔任馬場志工起始,跨足馬匹動物治療的領域,張明慧的馬場也從原先一匹馬、一位員工,陸續擴增至今日的規模。

馬匹輔助教育中心
透過不同體型的動物讓孩童漸進熟悉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