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焦慮、強迫症?伴你理解貓狗肢體語言的行為獸醫

林瑋真醫師

林瑋真醫師指出行為治療很多時候是教動物如何去應對環境的刺激。

文字/謝欣珈 攝影/陳建豪

「我家的狗會咬自己的尾巴咬不停,怎麼辦?」「狗一直抓籠子抓到流血該怎麼辦?」「我的狗聽到打雷就想跳樓,這是正常的嗎?」當動物出現這些令人費解的行為,就是行為醫學出馬的時候了。教你讀懂動物的肢體語言,牠的脫序不是故意使壞,而是恐懼焦慮,只要跟著醫生耐心地了解牠、陪伴牠,牠仍是最可愛、最療癒你的親愛家人。

「一開始的初衷是希望自己能成為貓狗與飼主溝通的橋梁,破解迷思與誤會。」與夥伴創辦「會思考的狗行為獸醫團隊」的醫師林瑋真,從小就非常熱愛觀察動物、與動物互動,念完獸醫考上執照開始看診,才發現人與動物之間溝通的隔閡,竟然會危及動物生命:「我半年前看診的小狗,半年後換了另一隻,飼主說『牠太吵我就把牠丟了』,這種情況還不只一次。我很震驚,怎麼可以這麼輕鬆地丟掉一隻狗?」

林瑋真家裡也有一隻恐懼聲響的狗,只要打雷下雨,就會像中邪一樣一直跑、用腳抓門,抓到指甲斷掉地板都是血。不了解的長輩覺得牠煩,就抓牠進籠子,小小的臘腸狗使盡所有力氣咬籠子,咬到牙齦都爛了,「家人擔心會吵到鄰居,希望把狗送走,所以我決定自己的狗自己救!」臺灣沒有相關的資源,她就到國外去,在澳洲雪梨大學進修小動物行為醫學,漸漸摸索出清晰的方向:讓人能夠了解動物行為背後的原因,進而改善問題行為,促進動物身心健康,彼此安心生活──這就是行為獸醫。

陪著寵物慢慢進步

帶著狗來到診間,林瑋真一邊與飼主會談,一邊觀察狗在診間的狀態,「是很焦慮的一直喘,還是走來走去、向主人討拍,這些都是不同的情緒狀態。」並請主人提供狗在家中狀態的影片或照片,追查行為的組成因子,「例如因為分離焦慮抓門抓到指甲斷掉;或是對聲音恐懼到出現攻擊行為;以及貓咪過度舔毛、狗狗追尾巴這類強迫症,都需要評估是病理性的,還是與心理、行為有關。」

狗玩具
在狗躁動時給牠放有零食的玩具,有助於讓牠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