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智慧監測養殖環境養殖技術 文蛤育成率可提高1倍

文蛤產量受天氣因素影響極大,高溫暴雨的夏季,就是臺灣文蛤養殖的逆境期間,農委會水產試驗所與彰化、雲林文蛤養殖漁民合作,設置智慧化監測系統,即時提供鹽度、酸鹼值、溶氧情形水質監測數據,讓漁民可及時修正逆境,提供文蛤適合生長的環境,育成率可提高至8、9成,養殖漁民獲利明顯提升。

豐年雜誌7205農水新風貌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2年5月號 農水新風貌 把水留住,灌溉大地

2021年初臺灣西部地區發生大規模乾旱事件,導致各地農田進入不同程度的減量供水、限水、停灌甚至歇業等情況,成為臺灣56年來最嚴重的乾旱,被稱作「百年大旱」,顯而易見,乾旱已是無法迴避的氣候危機,也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簡稱農水署)新成立後的最大挑戰。

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除了完善的灌排系統,農水署提出「把水留住,灌溉大地」的願景,除了擴大照顧農民的生產與生計,善用現代科技與設施蓄豐濟枯、引水廣布、智慧灌溉,達到幫助農民省時、省工又省水,更把友善土地的生活與生態一併納入考量,透過全臺各地農田水利人員的推廣、協調,再造農田水利的新風貌。

新聞
農林漁畜現金救助額度調整192項 納天氣參數品項一個月內領救助

農業生產成本逐年提高,並且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發生天然災害風險也大為提升,考量各產業生產成本及發生天然災損風險等因素,農委會今(29)日宣布提高包括農林漁畜在內共192項作物天然災害現金救助額度,平均調整幅度超過20%,今日預告修正現金救助辦法,預告7天後公告實施。

新聞
暖化、暴雨衝擊產銷、溫帶水果失蹤?農試所所長林學詩盤點對策解方

因應氣候變遷,農委會2019年推動「韌性農業計畫」,成立至今127年、作為農委會技術幕僚的農試所與農委會其他單位合作,已連續二年發表韌性農業計畫的對策與研究成果,農試所所長林學詩日前接受農傳媒專訪,剖析農業部門的調適措施。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吉仲
封面故事
客座總編輯|行政院農委會主委陳吉仲 正面迎戰氣候變遷 邁向農業淨零排放

極端氣候為全球永續發展帶來巨大挑戰,已是世界各國必須共同面對的難題,在聯合國提出專案報告(AR6)示警後,全球已有超過130個國家,宣示將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列為國家重大政策目標,更有不少國家已完成立法,提出具體期程和路徑圖,希望達到2050淨零排放。

豐年7204 農業淨零 碳金時代來臨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2年4月號 農業淨零 碳金時代來臨

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蔡英文總統宣示「2050年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臺灣的國家目標,在極端氣候變成「新常態」之前,製造、運輸、住宅,以及農業部門,都必須提出系統性的減碳策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2021年9月成立「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在綠能、減少碳排之路上,率先邁出重要的第一步,更在今年(2022)2月的「邁向農業淨零排放策略大會」與各界團體及專家學者共同擬定「減量」、「增匯」、「循環」及「綠趨勢」等四大主軸,為本身就具有「減碳體質」的農業鋪出明確的淨零大道。國人未來是否能順應國際趨勢,迎接農業碳金時代的商機,且看此刻產官學研與全國人民的意念與努力。

新聞
氣候變遷已影響產蛋!蛋農如何避免「生雞卵無,放雞屎有」?

今年初臺灣面臨蛋荒危機,產量占全臺45%的蛋雞重鎮—彰化縣,處處可見圍起藍色帆布的傳統雞舍,正面臨極端氣候下蛋雞生存考驗。「我在傳統雞舍養了十年蛋雞,空間小、棟舍矮,密不通風!」蛋農陳老闆指著不遠處的傳統雞舍說,「當初氣候跟現在完全不一樣,你要有所突破!維持不變,就會是先前缺蛋的因素源頭。」

新聞
氣候變遷置之不理 萬年孑遺臺灣山毛櫸適生棲地十年後恐減半

模擬世紀末溫度上升2至4℃的情境下,衝擊臺灣高山生態系,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預測高山灌叢與鐵冷杉森林的適生區域,至本世紀末大幅減少,冰河時期孑遺的特有物種臺灣水青岡(臺灣山毛櫸),其適生區域在2100年會呈現嚴重縮減趨勢,將僅剩現存面積的7%,目前資源監測與保種計畫都在進行中,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物種消失危機。

新聞
氣候變遷下的烏克蘭農業:糧食生產雙面刃 國花向日葵將減產

世界銀行的新報告《烏克蘭:農業和林業氣候調適》是第一份詳細評估氣候變遷對烏克蘭的潛在影響報告。本報告不僅預測烏克蘭未來的氣候狀況,還揭示氣候變遷可能對該國農業產出、家庭收入及貧困指標的影響。

新聞
農業淨零排放目標超車2050年 陳吉仲:農業部門要提前10年達標

農委會今(9)日召開「邁向農業淨零排放策略大會」,行政院長蘇貞昌致詞時表示,全球已有超過130個國家宣布推動淨零排放,臺灣也要做,而且要加緊加快,相關修法希望獲得立法院的支持。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指出,農業受氣候變遷影響重大因此農委會搶先推動淨零,農業部門的淨零目標,是要比世界各國2050年的目標提早10年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