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總編輯|行政院農委會主委陳吉仲 正面迎戰氣候變遷 邁向農業淨零排放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吉仲

口述/陳吉仲 採訪.整理/陳慧萍 攝影/李文揚

極端氣候為全球永續發展帶來巨大挑戰,已是世界各國必須共同面對的難題,在聯合國提出專案報告(AR6)示警後,全球已有超過130個國家,宣示將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列為國家重大政策目標,更有不少國家已完成立法,提出具體期程和路徑圖,希望達到2050淨零排放。

面對此國際趨勢,臺灣當然不能置身事外,蔡英文總統在去年(2021)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就表示「2050年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臺灣的國家目標,包括製造、運輸、住宅,以及農業部門,都必須提出系統性的減碳策略;蘇貞昌院長也在去年8月主持行政院國家永續委員會時,要求相關部會加緊腳步,共同建構一個永續的綠色家園。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向來重視氣候變遷議題,去年9月,我們率先成立「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並在廣泛蒐集各方建言後,於今年2月舉行「邁向農業淨零排放策略大會」,在「減量」、「增匯」、「循環」及「綠趨勢」等四大主軸下,具體提出19項策略與對應的59項措施,全面加速推動臺灣農業淨零排放。

氣候變遷衝擊農業生產 淨零排放刻不容緩

為何農委會要這麼積極推動淨零排放?這可分兩個層面看,第一,氣候變遷影響最大的,正是我們農業部門,因為氣候條件改變,會直接影響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而農產品價格波動,更會直接影響消費者,甚至進一步衝擊國家糧食安全。臺灣近年暖化程度比國際平均還嚴重,海平面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的2倍,年均溫上升約1.6℃,且有加速趨勢;夏季增長,冬季縮短,年總降雨雖然變化不明顯,但集中暴雨與連續不降雨日數增加趨勢明顯,例如去年上半年,臺灣面臨數十年來最嚴重的乾旱,到了夏天,又遇到猛烈的暴雨。氣候的劇烈變化,已讓臺灣農業損失逐年上升,過去25年(1996~2020年)我們的農損每年平均109億元,近5年(2016~2020年)上升至平均135億元,且高峰值越來越高。

氣候變遷的關鍵因素就是溫室氣體排放,過去有些人不承認全球暖化是碳排過高造成,如今已被科學證實,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on Climate Change,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AR6),全球地表將持續增溫,極有可能在20年內就上升1.5℃,造成多種不可逆的氣候危害,全球都無法倖免;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已呼籲世界各國採取積極行動,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才能減緩升溫幅度。

據統計,2019年臺灣全國溫室氣體排放量(二氧化碳當量)約2億8,760萬公噸,這當中農業部門只占2.22%,總排放約636萬公噸。與其他部門比,農業能降低的排碳量或許有限,但我們依然會努力推動,目標是2040年減少50%。農業受到氣候變遷影響最深,大家一起減少碳排,才可以降低氣候變遷的影響。

臺南梅桂牧場屋頂型太陽光電
臺南梅桂牧場利用屋頂型太陽光電補給場內用電,還能幫助牧場降溫。(攝影/王士豪)

森林海洋土壤藏碳匯 農業是除碳最佳貢獻者

第二個層面,是農業部門本來就是綠色產業,最有能力提供碳匯,為除碳做出最大貢獻。所謂「淨零排放」(Net Zero),不只要做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還要進一步以負碳技術或碳匯等方法抵消,才能做到「碳中和」,達到淨零的目標。農業部門有二百多萬公頃林地、80萬公頃農地及廣大海洋資源,都可以提供碳匯,這是一個很好的利基。

歐盟已經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未來將依碳含量向進口產品徵收「碳關稅」,臺灣是出口導向經濟體,勢必面對國際碳管制加嚴的挑戰;需要減量溫室氣體的企業,將會有購買碳權的需求,而最大供給者,就在我們農業部門,農委會當然要積極努力,輔導農民創造碳匯,增加收入。

碳匯需要科學方法計算,轉換成碳權才能進一步交易,否則二氧化碳看不到、摸不到也聞不到,種1公頃樹木,可以新增多少碳匯?將生物炭埋到土壤裡,又可以固多少碳?這些都不能憑空計算,因此第一步是要有方法學,不僅大家能接受,還要國際承認,農民的利基才能實現。

目前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已有溫室氣體抵換專案,分為計畫型和方案型,規模較大的農產業,可以直接送計畫書向環保署申請碳權;量體較小的農民,則由農民團體去整合,這部分農委會正在加緊努力,將來會公布每一步驟,告訴農民要怎麼拿到碳權。

農業剩餘資材全是寶 建構能源自主農漁村

臺灣要達到2050淨零排放目標,勢必要全力發展再生能源,這部分很需要農業部門幫忙,在不影響農漁業生產的前提下,農委會將全力推動農業綠電,例如我們全國有一萬多家畜牧場,包括豬場六千多家、加上牛舍和雞場等,很適合發展屋頂型太陽光電,不僅供電能自給自足,還能有降溫效果,增加禽畜育成率;此外,禽畜排泄物可以發展沼氣發電,農業剩餘資材也可以產生很多再生能源,農田水利也可裝設小型水力發電設備,我們希望2040年,農漁村用電就能達到100%自給自足,還可將多餘電力賣給其他部門,增加農民收入。

我們也要全力推動循環農業,預計今年會在彰化、嘉義等地建立10個示範場域,希望2040年能建立1,000個示範場域,將五百多萬公噸的農業剩餘資材全部材料化與加值再利用,推動剩餘資源產業化,促進低碳循環產業發展。

面對嚴峻的氣候變遷,我們沒有人是局外人,農委會不僅要以有機友善農耕、低耕犁農法、農機電動化等方式減少農業生產的碳排,更要積極以加強森林經營管理、提高國產材自給率、強化土壤管理等方式增加碳匯,並儘速建立農業部門碳權交易制度。期盼農業部門共同努力,不僅為全國淨零目標做出貢獻,也幫助農業永續發展。

畜牧場將豬糞尿經廢水處理後的固形物
畜牧場將豬糞尿經廢水處理後的固形物,可做為生物性肥料,讓資源循環再利用。(攝影/王士豪)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陳吉仲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農業經濟所博士、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所碩士,曾任農委會代理主委、農委會副主委、臺灣農村經濟學會理事長、國立中興大學主任秘書、特聘教授。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2年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