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循環農業
雲林縣四湖鄉是以養鵝產業聞名的沿海鄉鎮,長年與臺灣其他沿海鄉鎮共同面臨土壤鹽化、人口外流等議題。2015年臺灣爆發嚴重的禽流感疫情,全國約有8成的鵝場遭受撲殺,當時在臺北擔任科技業主管的蔡英地,毅然決然返鄉接手家中養鵝產業,於2018年創立向天歌創新農業公司,運用密閉式禽舍結合智慧養殖科技,搭配裝設屋頂型太陽能光電,以穩定的售電收入升級鵝場經營,同時致力推動循環農業與支持在地產業,為家鄉開創嶄新局面。
臺灣每年生產約2.2億隻白肉雞(羽毛約佔體重的5%),其羽毛如不妥善處理,亦會造成環境污染,畜產試驗所與嘉義大學共同研發二階段發酵技術,以益生菌及羽毛粉與大豆粕為基質材料,開發出兼具飼料效率及處理廢棄羽毛的環保飼料。
早在西元前9千年到1萬年前,人類祖先由游牧轉變為農耕活動,有了穩定的食物來源,也開始逐步衍生出聚落以及人口的增長,並開始促進社會結構的改變,同時帶動了技術與工藝的進步,直到近日的我們,依舊離不開農業。但現今人類的活動對於自然環境卻造成巨大的影響,氣候暖化、糧食問題、水資源匱乏與土地使用問題層出不窮,只有一個地球的我們如何使資源永續將是首要考量,循環農業將是可跨出的第一步。
58年前臺灣大學畜產系教授季培元在《豐年》撰文推廣「雞糞就是錢」,因為雞糞主要成分是氮、磷、鉀和有機質,都是作物所需要,證明雞糞的肥料價值極高。58年後的現在,《豐年》希望透過雞糞處理再利用技術的介紹與應用,讓社會大眾更了解雞糞的價值,也提供雞農在禽畜舍轉型升級之路更全面的考量。
早期臺灣農業多為小型家庭農戶,利用剩餘勞力與物資從事副業式的家畜禽生產,屬於少量飼養、不具產業規模,養殖模式則採取自給自足的循環利用方式,透過農民種田的作物供應生活所需後,剩餘的農業資材拿來養育家畜禽,農家再以畜禽糞加上果菜殘渣等農業資材自製堆肥後施用於農地。當時禽畜糞大部分都回歸農地,並且以堆積的方式儲存於「糞堆」,作為農作物最主要的肥料來源。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輔導民間業者,於臺南柳營八翁酪農區推出全臺第一個「酪農區循環農業場域模式」,示範以農副產物製作青貯料飼糧,利用在地畜牧生成的沼液施灌牧草地,以及研發製作有機蚓糞肥等環境友善之循環利用。
翻開中央畜產會的統計資料,臺灣國產牛肉的自給率不足十分之一。因此,不僅消費者吃到臺灣本土生產牛肉的機會不高,每天在學校享用營養午餐的學童們因為臺灣牛肉的價格相對高昂,每餐2、30元的預算遠遠不足以滿足每公斤動輒百元的牛肉,與國產牛肉的距離就更遠了。
主導農業部門組織大改造的農業部組織法本會期已送立法院,預計下個會期可進入審議階段,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希望今年就能三讀通過,動物保護司及水土保持及農村發展署是農業部組改兩大亮點,動保司的設立是為了因應未來極具發展性的寵物產業需求,而農村發展署則是擘劃並建設完整農村的樣貌,提供農村發展建設藍圖。
2022亞洲生技大展今(28)日登場,一連4天在南港展覽館2館展出,農委會設置的「農業科技館」展示農委會各試驗改良場所、農科院與學界合作的最新研發成果,鳳梨釋迦全果冷凍技術吸引前副總統陳建仁駐足,他表示,最近冷凍技術好,全果冷凍鳳梨釋迦大家一定會喜歡,呼籲大家跟農民站在一起,讓臺灣的農業有更好的發展,並豎起大拇指稱讚鳳梨釋迦。
稻草的成分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及木質素等,若大量掩埋至土壤中,會導致新鮮有機物含量大幅增加,在有機質分解過程中,容易造成下期作稻田土壤中氮素含量短期減少,引起水稻生育初期缺氮現象,在稻根附近會產生有機酸及甲烷等影響水稻生長之物質,此即為水稻窒息病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