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監測養殖環境養殖技術 文蛤育成率可提高1倍

氣候逆境導致養殖文蛤大量排出未成熟精卵,濾食性的文蛤再吸回這些精卵,終致卡鰓,帶來致命危機。(圖片提供/黃淑敏)

文蛤產量受天氣因素影響極大,高溫暴雨的夏季,就是臺灣文蛤養殖的逆境期間,農委會水產試驗所與彰化、雲林文蛤養殖漁民合作,設置智慧化監測系統,即時提供鹽度、酸鹼值、溶氧情形水質監測數據,讓漁民可及時修正逆境,提供文蛤適合生長的環境,育成率可提高至8、9成,養殖漁民獲利明顯提升。

水試所表示,文蛤為具潛沙特性的濾食性生物,為確保穩定生產,須營造良好水質與底質環境,維持藻類與菌相平衡,並提供充足食物來源,放養後的文蛤苗,需經10至12個月才能成長到上市體型,養殖時間不算短,氣候風險的挑戰相當高。

水試所水產養殖組副研究員黃淑敏指出,近年來因氣候變遷,季節性降雨的強度與頻度增加,在水溫變動的刺激下,處於繁殖期(3月至9月)的文蛤常會因此大量排精排卵,導致其因虛弱而死亡,且此時排出的精卵大多為未成熟,多半無法順利受精發育而死亡,相對會增加池中有機物的沉積,造成池底快速惡化,所以一旦觀察到有排精排卵的情形發生時,須格外注意水質管理。

黃淑敏表示,由於文蛤是濾食性生物,因此水中大量的精卵也會被文蛤吸入並卡在鰓上,可能導致文蛤呼吸困難,最後出現延遲性死亡,因此水質的穩定對文蛤養殖而言很重要。

水試所這兩年與彰化及雲林的文蛤養殖戶合作,在養殖池中裝置智慧化水質監測系統,蒐集養殖環境監測數據,提供科學分析數據供養殖戶參考,養殖戶再以自己的養殖經驗,調整養殖管理方案,對於提高育成率更有幫助。

黃淑敏指出,即使是同一個養殖戶,其每個養殖池的狀況也是各有不同,因此漁民的養殖經驗扮演重要角色,「養殖戶才是主角」,水試所提供精準的監測數據,漁民再根據自己的經驗,調整是否投放餌料,或是添加益生菌,控制文蛤的食物「藻類」生長,以及鹽度、酸鹼值等水質的調整。

水試所智慧化水質監測合作養殖戶在彰化有7家,成績最好的養殖戶,育成率可達8、9成,最差的也有5成;黃淑敏說,雲林今年新增1家養殖戶合作後總共有2家,雲林是文蛤的主產區,市場上的文蛤約有半數來自雲林,其次才是彰化與臺南,一般而言,文蛤養殖育成率3、4成就不會賠錢,但能保本外再賺一些,才能吸引漁民繼續投入生產,5成育成率應是最起碼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