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淨零排放目標超車2050年 陳吉仲:農業部門要提前10年達標

農委會9日召開農業淨零策略大會,訂下農業部門淨零目標2040年達成,比世界各國2050年的目標提早10年。(圓片提供/農委會)

農委會今(9)日召開「邁向農業淨零排放策略大會」,行政院長蘇貞昌致詞時表示,全球已有超過130個國家宣布推動淨零排放,臺灣也要做,而且要加緊加快,相關修法希望獲得立法院的支持。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指出,農業受氣候變遷影響重大因此農委會搶先推動淨零,農業部門的淨零目標,是要比世界各國2050年的目標提早10年實現。

這是去年11、12月全國27場巡迴系列座談會總結後的全國大會,來自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團體與產業代表與會,蘇貞昌表示,去年一年內臺灣先經歷百年罕見乾旱,為水煩惱,8月則遇暴雨成災,看到屏東芒果開花卻無法結果,苗栗紅棗減產,臺南的龍眼因雨打而嚴重落果,農民欲哭無淚。

氣候變遷第一個受災的就是農民農業,蘇貞昌說,現在已有130多個國家宣誓2050年前達到淨零排放,但其實已經太慢,而臺灣是慢中之慢,且因為臺灣是製造業大國,負擔更重,淨零排放的推動工作須加緊加快。

增加收入誘因 提高農漁民配合淨零意願

陳吉仲指出,農業部門淨零政策要落實,需要農漁民的配合與協助,因此誘因很重要,讓農漁民的收入增加就是最大誘因,舉例室內白蝦養殖,漁民可獲設備補助,加上屋頂架設太陽能板的綠電收入,室內養殖可對抗溫差等逆境,白蝦單位產量也會增加,配合淨零策略養殖白蝦的漁民,收入因此增加,對農漁民是最大的誘因。

建構農漁村能源自主是淨零策略亮點之一,到目前為止,農業部門太陽光電裝置容易已設置約2,000MW,占國內整體太陽光電裝置容量近3成,換算110年發電度數,已達109年農林漁牧業用電度數的7成,顯示農業部門有高度清潔能源自主的潛力。陳吉仲認為,農業部門可提供全國40%以上的綠電。

農民做出的碳匯要如何交易是重點,農委會將採取國際機制或標檢局的綠電憑證運作,若仍無法滿足交易需求,農委會也可以量身訂製,如果沒有碳匯交易機制,推動將受阻,因此預計今年執行;同時,碳足跡的揭露也一定要做,陳吉仲說,農委會將推動農產品碳足跡標示,2年內要讓愛地球的消費者可輕易辨識農產品碳足跡,選購國產農產品,糧食自給率儘快達到40%。

因應氣候變遷 農業部門調適與淨零雙管齊下

陳吉仲指出,溫室氣體排放造成暖化及氣候變遷的影響,不論是全球或臺灣,第一個受影響的部門是農業部門,以臺灣而言,溫室氣體排放5百多萬公噸二氣化碳當量,佔全臺灣2億6千多萬公噸二氣化碳當量不到2%,但每年受氣變衝擊的農業損失至少130億元以上,因此,農委會將我儘速做兩件事,一是調適策略一是淨零排放。

調適策略方面,陳吉仲說,農委會3年前即針對農作物進行抗逆境品種的研發及生產技術的改良,並推動農業保險等因應策略,目的就是要降低農民因氣變遷造成的損失,但不論再怎麼做,不管溫室氣體減量多少,2040年全球氣溫還是會上升1.5℃,因此不能只有調適策略,還要溫室氣體減量,而農業部門更有利基達成淨零的目標,因為農業部門有2百多萬公頃的林地、80萬公頃的農地,5、6百萬公噸的農業廢棄物,還有廣大的海洋資源可以做碳匯。

陳吉仲強調,若能達成淨零排放目標,農業部門的損失就會減少,且執行淨零排放的過程還能增加農漁民的收入,相信他們也會樂意執行,這就是農委會搶先設置淨零辦公室並執行淨零策略的原因,因為淨零排放對農業部門有正面的貢獻。

4主軸19策略59措施建構農業淨零面貌 竹林、濕地、海洋成增碳匯新星

減量、增碳匯、循環、綠趨勢是淨零排放策略會議的四大主軸。減量方面擬定5項策略、17項措施,農業部門所佔溫室氣體排放僅2.22%,但因氣候變加劇,農業面臨更嚴峻的考驗,甚至糧食安全也受到挑戰,溫室氣體先減量才能減緩暖化速度,農業部門將全面建立農業生產碳排資訊;建立低碳農業生產模式,包括擴大有機友善耕種面積,以減少化學農藥肥料使用,推動精準施肥,減少氧化亞氮釋出;建立低碳畜禽生產模式,包括精準營養與飼餵模式,減少畜牧業碳排放、推動節能節水畜禽生產設施;建立低碳漁業生產模式,養殖漁業、海洋捕撈漁業均透過智能設備,達到更節能的生產。

增碳匯包括7項策略16項措施,森林每年碳匯量有2,100萬公噸二氣化碳,整體農業部門碳排放量每年約500萬公噸,兩相抵銷下,農業部門其實已是淨零,但農委會將目標鎖定在50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直接降低至碳中和,以增加更多碳匯。臺灣除了有60%的森林覆蓋率外,還有濕地,推動具碳匯效益海域及濕地棲地保育管理,並且建海洋漁業及養殖漁業碳匯可監測、報告、驗證(MRV)機制。

其中,竹林的碳吸存能力及利用受到關注,全球竹林面積超過3千萬公頃,85%分布於亞洲,臺灣即占7%,約有18.3萬公頃的竹林,竹子生長快速、再生性強,且用途廣泛,碳吸存能力比木材強,竹可代木、代鋼、代塑,是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重要材料,竹林的碳吸存能力是振興竹產業的重要契機。

循環主軸包括3項策略、12措施,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在總結報告中表示,經過討論,大家認為「農業廢棄物」是一種污名化,因「廢棄物」而受限於法規,無法充分利用,因此從今天開始,要正名為「農業副產品及剩餘資材的利用,相關配套調整會在淨零的工作計畫中制定行,未來執行時若遇障礙就會啟動法規調整,循環不只是農業部門本身的循環,還有機會跨域合作,農業剩餘資材將朝向材料化、能源化、資源化的目標努力。

綠趨勢主軸則包括4項策略、14項措施,陳駿季表示,政策資源投入須發揮領導作用,補貼及給付政策可提供更有力的經濟誘因,引導農民產業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推動綠趨勢的轉型期,學者也建議政府應有輔導措施。例如建構能源自主農漁村措施,可吸引民間企業資金投入推動農漁村綠能產業化,活絡社區經濟;在推動農業部門有效碳定價及碳權交易制度方面,可建置規模化農業碳權認證及抵換模式,做為發展碳交易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