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氣候變遷置之不理 萬年孑遺臺灣山毛櫸適生棲地十年後恐減半

模擬世紀末溫度上升2至4℃的情境下,衝擊臺灣高山生態系,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預測高山灌叢與鐵冷杉森林的適生區域,至本世紀末大幅減少,冰河時期孑遺的特有物種臺灣水青岡(臺灣山毛櫸),其適生區域在2100年會呈現嚴重縮減趨勢,將僅剩現存面積的7%,目前資源監測與保種計畫都在進行中,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物種消失危機。

新聞
氣候變遷下的烏克蘭農業:糧食生產雙面刃 國花向日葵將減產

世界銀行的新報告《烏克蘭:農業和林業氣候調適》是第一份詳細評估氣候變遷對烏克蘭的潛在影響報告。本報告不僅預測烏克蘭未來的氣候狀況,還揭示氣候變遷可能對該國農業產出、家庭收入及貧困指標的影響。

新聞
農業淨零排放目標超車2050年 陳吉仲:農業部門要提前10年達標

農委會今(9)日召開「邁向農業淨零排放策略大會」,行政院長蘇貞昌致詞時表示,全球已有超過130個國家宣布推動淨零排放,臺灣也要做,而且要加緊加快,相關修法希望獲得立法院的支持。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指出,農業受氣候變遷影響重大因此農委會搶先推動淨零,農業部門的淨零目標,是要比世界各國2050年的目標提早10年實現。

新聞
【農委會主委新春專訪01】 2022淨零元年 陳吉仲宣示農業能源自主、啟動農村發電

「我做這個研究已經30年,再不做絕對會來不及,愈早投入成本愈低、回報愈大。」面對氣候變遷,農委會超前部屬,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農曆年後2月9日將召開全國農業部門淨零排放策略大會,將會宣布未來農村需要的電力自己發,還可以售電,讓農漁民收入增加,確保農業永續前行。

水稻
封面故事
氣候變遷下的水稻災害與因應策略

農業是人類產業中,受到氣候影響最大者,氣候左右農業生產的豐歉與品質優劣。然而,由於氣候變遷的影響,栽培環境越來越不穩定,導致農作物時常受到異常氣象傷害,例如高溫、低溫、淹水、乾旱等。依氣候學者預測,未來極端氣象發生的機會將更為頻繁,且臺灣位處亞熱帶,乃許多學者指出氣候變遷高風險的地區。

harvest7201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2年1月號 作物防災學-面對氣候變遷的調適與技術

農業生產與氣候條件息息相關,然而從2016年1月下旬的霸王級寒流到2021年的乾旱與強降雨,嚴峻的氣候變遷趨勢,帶給農民有增無減的挑戰,加速建構韌性農業體系,成為農政單位刻不容緩的工作之一。希望藉由作物防減災技術逐步推廣、落實於生產現場,臺灣農業能走向農損更少、農產品供給和品質更穩定的一天,對氣候變遷的衝擊大聲說:我們準備好了!

農業試驗所所長林學詩
封面故事
客座總編輯|農試所所長林學詩 因應氣候變遷 打造韌性農業

氣候變遷已是全球必須積極應對的議題, 根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2021年發表的第6次報告(AR6),全球氣溫平均上升1.5℃,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未來極端天氣將持續發生並加劇。臺灣近年暖化程度,事實上已經比國際平均還要嚴重,夏天延長、冬天縮短成為新常態,當溫度上升無法避免,農業方面就必須進行各種調適措施,否則到了世紀末,我們農業會有很多項目無法持續發展。

新聞
阿里山神木變年輕?嘉大揭紅檜合併木現象 最老巨木「僅」1515歲(有影片)

嘉義大學歷時3年調查研究發現,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巨木群的紅檜為了適應當地潮濕的逆境環境,發展出「合併木」的生存策略,寬廣的樹木胸徑其實是多株嫁接合併而成,多數神木樹齡下修,最老的應是1,515歲的編號「2號」巨木。

新聞
有機大豆省工栽培降逾90%成本 智慧農業可避近千萬災損

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建立「有機大豆智慧省工生產技術平台」,透過播種機、除草機及選豆機等省工機械研發,幫助農民降低生產成本超過90%;並導入智慧化栽培管理系統,農民用手機就可做生產排程,防災避險,每年約可避免540萬至900萬元產值損失。

新聞
農糧科研突破困局 新品種抗逆境等44項成果 助攻農業永續

農委會各改良場試所投入農糧農環科技綱要計畫研究,今(7)日在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見證下與11家業者簽署技轉意願書,包括臺灣第一個高油酸品種花生「臺南20號」、耐熱、葉薹兼用「台中2號」芥藍,抗病耐熱小果番茄「花蓮24號─友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