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農業缺工主因?產業不是關鍵, 勞動人口減少才是隱憂 推動數位服務加乘農業,不只是短期替代方案

每到了季節性農忙期,可從媒體看到 農村「千歲團」出動,或是聽聞哪些 農業生產地區缺乏工人幫忙採收,這種情境的報導越來越多

封面故事
客座總編輯 – 盧虎生

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

美國康乃爾大學農藝學系博士,曾任 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行 政院農業委員會科技處處長等職,研 究專長為作物生理與分子生物、農藝 學、氣候變遷、糧食安全。

封面故事
發展農產加工,也應同時建立食品安全自主管理 – 從彰化縣稽查與輔導蜜餞產業經驗, 洞見小型食品加工業者困境

色彩鮮豔、風味極佳的醃漬品經常是 人們茶餘飯後的零嘴選擇,隨著食 品安全意識的抬頭,對於那些存在於美味背後衛生安全的疑慮也跟著浮上檯面,每當衛生單位進行稽查,醃漬類農產加工品容易出現抽驗不合格。

封面故事
食品加工環節重細節,GHP 為基礎指引 – 衛生安全到位,食品品質自然達標

歷年來食品違規事件當中,經常可見 由於食品業者由於食品業者不重視加工環境與製程的衛生安全、食品添加物的正確使用、 食品安全法規,導致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

封面故事
漸進發展農產加工: 合作、代工、原材料加工 – 分級管理、系統化輔導為階段目標

農民將盛產、過剩或次級農產品加工,可減少浪費、開發農產品多元應用及拓展市場。 然而,從事農產加工的路上,常遇到申請加工場所流程繁複、購買設備需大筆資金、須 符合食品衛生安全、工商登記等問題,一不小心就誤觸地雷。現階段有哪些層面是農產 加工業者可做到的呢?

封面故事
林欣榜:食品危害管制得宜, 農產加工也能小而安全 – 農產加工專業人才培育出現斷層,亟需正視

食品加工業者另外 加入防腐劑、漂白劑、糖精、色素等添加 物,銷售範圍也不僅限於農家自用或分享 鄰居,而是擴及跨區甚至跨國消費者,因 此衍生出許多食品安全管理的挑戰。

封面故事
團耕集結規模經濟, 做穩初加工前端作業 – 轉型加工廠不掙扎,依專業分段加工

因為愛吃醬油,進而發現國產黑豆收 成量遠不及進口黑豆量的萬分之一, 驚覺臺灣醬油中竟然連一顆國產黑豆都沒 有。因此從 2010 年開始,蔡財興從農業 門外漢轉身一變,成了黑豆復耕的推手。

封面故事
小農轉嫁品管責任, 「其實豆製所」愛用國貨卻苦水多 – 農民積極復耕大豆,採後處理配套有待建立

豆漿是許多人早餐的重要搭配,無論 品加工業者收購的過程中,須經過採收、 是豆漿店還是便利商店,存在著各 式各樣的豆漿供人選擇,但市面上的豆漿 有多少是使用非基因改造黃豆製造呢?

封面故事
新鮮得合格,加工場所要規格 – 加工實力不以規模區分, 陳稼莊果園以「農業聚落」聰明協力

農民想投入加工,隔行如隔山,到底有多困難?交貨給食品加工業者,怎樣才能合作愉快?讓我們從農民觀點切入,了解自行加工,生產衛生安全的產品,有哪些應注意的細節?

封面故事
農產加工,食品安全先於商業化 – 農業多元化經營趨勢正盛,應正視食品加工專業

過往農民種植的糧食蔬果除自家食用 外,其餘載運到在地市集販售,若盛 產或賣不完則進行農產加工,以便於儲藏、 增添食用風味等目的,如蘿蔔乾、福菜、 酸菜、醃瓜、高麗菜乾。這些農產加工品 構成了現今農村文化的一環,同時也成為 滿足異鄉遊子思念家鄉味的重要慰藉。

封面故事
花生保障收購, 余順豐農產加工廠默契承擔採後處理 – 自主管理,也鼓勵農民提升產品品質

關於農產品加值,農產加工是最常被提及的,但真的這麼好賺嗎?以雜糧來說,如黃豆、 黑豆、花生,除了須考量投入成本外,其實從採收開始,就有許多關鍵的加工前置作業 必須注意

封面故事
委託專業代工, 符合法規降低食安風險 – 黃王杰與宜蘭大學合作山苦瓜茶

農民將自家農產品加工,提升附加價 值,是農村常見現象,但是過程常經 歷重重考驗。宜蘭縣壯圍鄉農民黃王杰突破重圍,與宜蘭大學生物材料實驗室合作 開發「台灣山苦瓜茶」。

封面故事
加工品質如何好? 耕作品質得顧好 -「農家樂商行」自我定位,產業一條龍不如智慧分工

憶及 2001 年,孫家榕為了照顧婆婆而 搬回嘉義縣大林鎮上林里,看到婆 家親戚的村莊推動社區營造之後,大夥聚 在一起談的、關心的都是社區公共事務, 鄉鄰間熱絡的氣氛驅使她想將這樣的轉變 帶回上林,自此投入社區工作。

封面故事
施肥怎樣合理化?別急,先為土壤健檢

身體要定期健康檢查,供給作物養分的土壤也要定期「健檢」。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轄下 的農業試驗所、改良場提供土壤肥力分析與營養診斷服務,農民在施肥前,可提早了解 農地土壤狀況,並以此為實踐合理化施肥的依據

封面故事
設施栽培養土祕訣 – 肥培管理防止土壤鹽化變成慢性病

設施與露天栽培大不同。設施內肥料缺乏雨水淋洗,容易造成表土累積過量鹽分,不利作物生長,如何做好肥培管理,改善狀況?

封面故事
化學、有機質、微生物肥料,怎麼選? – 摸透肥料的個性,對症下料

在追求高收益的趨勢下,農民莫不希望所栽種的作物均能產量高及品質佳。若要達到此目標,除了需要適當的日光、溫度、空氣、水,以及機械支持力的配合外,還需要供應充足且適量的 16 種必要養分。

封面故事
土壤不健康,施肥是最後選擇 -「少即是多」如何提升肥效

農民想把作物種死並不容易,但想藉農業生產讓全家溫飽,卻是難事, 這與農業容易被忽視的應用科學本質有很大關係。談精準施肥前,有些科學課題必須先認識。

封面故事
作物營養失調,施肥停看聽 – 先噴農藥?灑肥料?低效施肥才是問題

無論農藝及園藝作物、觀賞植物,其生長勢必要有支撐的基礎、陽光、養分、空氣及水。 最普遍寶貴的基礎是土壤,不僅提供植物生長環境,其所必要的養分、空氣及水分也與 土壤密切相關。

封面故事
水稻都長不好的地,如何種美濃瓜?

土壤硬實、有機質不足、地下水位高、 土壤結構不良而缺氧,這塊連水稻都生長 不良的農地,如何種植其他作物呢?嘉義 縣民雄鄉青年農民蔡明同、詹蕎卉夫妻倆, 在這樣的農地挑戰奮鬥,已經 4 年了。

封面故事
職業災害勞動保障,不應排除農民

為求食安,農作物需要檢測 300 多項農藥殘留,但身為勞動量大、生產糧食的農民,卻鮮少做健康檢查,甚至在工作中發生意外或死亡時,也沒有相對應的職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