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有機質、微生物肥料,怎麼選? – 摸透肥料的個性,對症下料

文/陳仁炫 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名譽教授 圖片提供/謝宏政

在追求高收益的趨勢下,農民莫不希望所栽種的作物均能產量高及品質佳。若要達到此目標,除了需要適當的日光、溫度、空氣、水,以及機械支持力的配合外,還需要供應充足且適量的 16 種必要養分。

必要養分包括碳(C)、氫(H)、氧(O); 大量元素如氮(N)、磷(P)、鉀(K), 其中氮肥又稱為葉肥,磷肥又稱為花肥, 鉀肥又稱為果肥及莖幹肥;次量元素如鈣(Ca)、鎂(Mg)、硫(S);微量元素如鐵(Fe)、錳(Mn)、銅(Cu)、鋅(Zn)、 鉬(Mo)、氯(Cl)、硼(B)。這 16 種必 要養分雖然作物吸收量各有多寡之分,但 是各種養分對作物的營養和生理功能皆同等重要。

每種養分均有其特有的生理功能,當任何養分出現不足,過多或不平衡時,其 所主宰的生理功能將受到抑制,而造成 作物產量與品質的降低。必要養分中,除 碳、氫、氧主要來自於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CO2)和水(H2O)外,其他 13 種養分則主要來自土壤中的有機質與黏土礦物。一 般而言,土壤中每年釋出的養分量不夠於 作物正常生長所需,因此必須仰賴肥料的施用來補充。

肥料的特性

化學肥料

化學肥料養分含量相對較高,以臺灣最 常用的 3 要素肥料為例,尿素氮含量為 45 %以上,過磷酸鈣之檸檬酸銨溶性磷酐含 量 17%以上,而氯化鉀之水溶性氧化鉀為60%以上,均較有機質肥料者高,因此作 物生長所需的施用量相對較少。

化學肥料中的養分主要以「溶解」方式 釋出,所以大致屬於速效性及可溶性,待 施入土壤後可立即被作物吸收利用,故肥 效通常較直接且迅速。一般而言,因磷肥 施入土壤後易被土壤固定,故其利用率及 溶解度較低,所以必須當基肥使用外,其 他氮、鉀肥則可當基肥和追肥使用。施用 磷肥宜避免灑施,而採條施或混入土壤中, 以減少被土壤固定的量。微量元素肥料因 需求量較少,宜採葉面施肥。

肥料利用率係指施入的肥料養分中,能 被當季作物吸收利用的百分比。化學肥料 的養分雖屬可溶性且易被作物吸收利用, 但施入土壤後,部分養分易被土壤固定, 如磷、微量元素;部分因淋失或以氣體方 式逸出而損失,如脫氮作用、氨揮失作用, 因此肥效降低甚速。一般而言,當季作物 的氮、磷、鉀肥利用率分別為 40%,5% ~ 20%、60%。

化學肥料施入土壤中,會逐漸改變土壤 酸鹼值(pH)。若長期施用產酸肥料,包括化學酸性、生理酸性肥料,土壤將逐漸 酸化;反之,若長期施用產鹼肥料,土壤 將逐漸鹼化,繼而影響土壤中的養分有效 性及作物生長。

依化學肥料溶於水後所呈現酸鹼反應的 不同,可分為:(一)酸性肥料:水溶液呈 酸性反應,如過磷酸鈣、重過磷酸鈣。(二)鹼性肥料:水溶液呈鹼性反應,如氰氮化 鈣、草木灰、農用石灰。(三)中性肥料: 水溶液呈中性反應,如尿素。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7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