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耕集結規模經濟, 做穩初加工前端作業 – 轉型加工廠不掙扎,依專業分段加工

文、攝影/余世芳

因為愛吃醬油,進而發現國產黑豆收 成量遠不及進口黑豆量的萬分之一, 驚覺臺灣醬油中竟然連一顆國產黑豆都沒 有。因此從 2010 年開始,蔡財興從農業 門外漢轉身一變,成了黑豆復耕的推手。

保障收益、保障收購, 加工導向式田間管理 

直到現在,不僅個人種植面積約 30 公 頃,加以政府鼓勵與推動雜糧種植,與投 入「小地主大佃農」的種植團隊及產銷班 合作,加起來已達 150 公頃。

對比 2010 年,國產黑豆種植面積不足 100 公頃,蔡財興的契作面積之大,足以 證明推動黑豆復耕有成。此外,身為推手的他,成立了「將軍農產行」,也更加重 了為黑豆尋找出路的責任。

確保種植黑豆的收益不比水稻低,並確 保有人收購,農民種植黑豆的意願自然提 高。以前者來說,種植黑豆可請領休耕補助,加總下來的收益並不低於水稻;而以 後者來說,就是蔡財興目前所扮演的角色。

蔡財興表示,就像農民收割稻子後,將 稻子交給碾米廠,他扮演的即是類似碾米 廠的角色。當農民採收黑豆後,直接將黑 豆載運給他,由他保價收購及後端處理, 例如乾燥、選別、包裝並找到通路,有些 是需要黑豆的醬油工廠,有些是進行其他 加工的食品廠,有些是小包裝後賣到消費 市場,其餘則自行加工使用。

從田間管理、採收、加工到銷售,蔡財 興一手包辦整個流程,而為了確保黑豆品質,他以成功者為師,借鏡「毛豆」產業 經營模式,選種也由他處理。

農民向蔡財興拿種之後,他充分利用農 民在同一時期栽種同一作物的條件,委由 代耕業者翻土整地、播種、施肥、灑藥、 灌溉等田間工作同步化。縱使黑豆田是分 屬於多位農民,卻因統一調度、集體運作, 從中發展出「團耕」,集結起來的農民反 而能創造如同大農般的工作效率與規模經 濟。農民工作量相對減少,甚至只須在一 定時間巡田放水澆灌即可。

再者,透過蔡財興提供統一調配後的農 藥、派人統一噴藥,可避免每位農民手法 不同而容易發生藥物殘留,用藥管理也能 符合安全標準。

更重要的是,「統一作業」有益於登錄 產銷履歷,蔡財興說:「讓消費者買東西 時,知道你的田在哪裡?用什麼藥?安全 嗎?一來消費者買得安心,二來農民種得安心。」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7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