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漿是許多人早餐的重要搭配,無論 品加工業者收購的過程中,須經過採收、 是豆漿店還是便利商店,存在著各 式各樣的豆漿供人選擇,但市面上的豆漿 有多少是使用非基因改造黃豆製造呢?臺灣每年進口黃豆超過 200 萬公噸,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推動「大糧倉計畫」鼓勵農民種植黃豆、黑豆等雜糧替代進口,越來越 多農民響應,也有小型食品加工業者看到 消費者對於食品品質的需求,主打「非基改」、「本土」口號,自設加工廠販售豆 類製品,「其實豆製所」就是其中之一。
其實豆製所是吳佳霖於 2016 年創立的 品牌,主打非基改黃豆豆漿、豆腐與豆花 等製品,強調新鮮、現做,部分豆漿製品 更訴求使用國產黃豆,希望喚醒臺灣人對 傳統豆漿濃郁風味的記憶。
但這一瓶瓶使用國產黃豆製造的豆漿卻 是得來不易,因為吳佳霖與農民合作過程中面臨許多挑戰,尤其供應的黃豆品質不 穩定,價格較進口昂貴是最大的挑戰。
黃豆生產者品管不佳, 收購業者成了冤大頭
吳佳霖表示,收購本土黃豆時,農民送 來的袋裝黃豆裡,經常混雜著石頭、枯枝樹葉、泥土,甚至是動物屍體,而且黃豆 品質參差不齊,大小顆粒不一、雜色豆等 情況。他說,農民習慣將這些品管責任交 給收購業者,造成後續處理的困擾,也導 致收購成本提高。
吳佳霖強調,臺灣農民如何管理黃豆品 質,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從農民到食 品加工業者收購的過程中,須經過採收、 烘乾、風選等重要環節;然而對小農而言, 選別、烘乾與儲藏等基礎設備不足,導致 國產黃豆對比進口黃豆,品質更加不穩定。 他也發現採收時,黃豆、雜草經常混雜, 而且雜草所含水氣影響黃豆濕度,並造成 雜色等問題。
黃豆收割後須進行乾燥,許多農民習慣 採用曝晒乾燥,但臺灣氣候不穩定且濕度高,夏季更常發生午後雷陣雨,如果陽光不足,黃豆乾燥度不夠,保存上容易出現 問題。吳佳霖說,乾燥度不夠,或許不會 造成食用問題,但是會縮短保存期限。
他進一步表示,雖然烘乾機能有效解決 乾燥問題,但對一般農民而言,烘乾機價 格昂貴,是一筆不小的資金壓力,因此大 部分農民直接於露天空地鋪設帆布,再鋪 上黃豆,定時上下翻攪,根據氣溫、濕度 的不同,曝晒 3 ~ 5 天,讓水分乾燥至 12 ~13度。
最後,選別分級階段須除雜質。農民以 風選方式吹走大部分豆莢,再經選別機篩 除沙土,分出未成熟、非飽滿豆、破碎粒, 並區分大、小豆,最後人工挑出瑕疵豆、 雜色豆。由於非常費工,環節處理不當所產生的問題,最後經常是丟給加工業者處理與承擔。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7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