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攝影 白之衡
越野人應該都很習慣跑完一趟比賽渾身溼透,彷彿泡完泥巴浴一般狼狽。這要嘛是汗如雨下,要不就是真的淋了一身雨。習慣歸習慣,但就算明知會搞成這樣,越野人也是甘之如飴嗎?
跑「鳴鳳越野」的前一天晚上,我和朋友在民宿看著天氣預報,一邊笑談明天如果真的又溼又冷,乾脆別跑比賽了,跑跑咖啡廳就好。玩笑說得順口,但心裡確實不安。這是我第一次約朋友一起參賽,最後集結四人跑這場賽事,為此期待了好幾個月,到了需要看天氣的時刻,當然會猶豫。
清晨五點醒來,果然傳來的是綿密又沉重的滴答聲,不禁和朋友相視苦笑。我想跑的心情強烈,開啟手機觀察天氣動態,跟他們說雨帶大約七點後就漸漸遠離了,勸大家把心情跟裝備一同準備好。大家都同意:人都起床了,至少先到會場看看吧。總之一夥四人就這樣帶著晨起的恍惚和不確定感,驅車前往獅潭義民廟。
七點抵達現場,雨沒有要停的意思,體感溫度約十℃出頭。跑者們個個皺緊眉頭,邊埋怨邊默默整理裝備。我們幾個互相用眼神確認: 人都到了,先跑再說吧。八點整,二十公里組終於鳴槍,近兩百人在尚未停歇的冷雨中起跑,有的人還套著雨衣。越野人總是這麼認分。
我們從義民廟出發,沿著臺三線前進,拐進錫隘古道,馬上就是連續上坡。剛開賽時身體還沒熱開, 我感到腳底硬冷,便張開登山杖幫助推進。可能是距離不長,這場比賽多數跑者都沒帶杖。我身邊一名跑者忍不住讚嘆: 太聰明了吧!並投以羨慕的眼神。我回報一個大拇指,便速速遠去。
鳴鳳越野的賽道是以鳴鳳山為中心的周邊步道群組成,南起獅潭,北至明德水庫南岸。其中鳴鳳古道可能是當地名氣最響亮也最具歷史意義的一段,同時歸納在國家級綠道的「樟之細路」中,因此用它來命名似乎順理成章。
數據而言,賽事難度不高,全長廿公里,爬升約一千五百公尺,但步道普遍狹窄,且雨後溼滑,讓人難以放膽邁開腳步。比方在越過中點的雲洞宮後,接下來的水寨下山古道就是一連串遍布爛泥的陡下坡,讓人走得戰戰競競。我還記得下至南岸的十二公里處後折返,在回程的上坡和其他下坡跑者交錯,看他們一個個都走得苦不堪言,表情皺得像還沒發好的麵糰。不禁想像自己下坡時臉色有多難看。
作者 白之衡
文字工作者,兼業餘戶外玩家,這輩子那一丁點的耐性都是靠習字和山野磨練出來的。只要山還在爬,路還在跑,飯還能吃,字還能寫,就什麼都過得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