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都長不好的地,如何種美濃瓜?

文、圖片提供/何嘉浩

土壤硬實、有機質不足、地下水位高、 土壤結構不良而缺氧,這塊連水稻都生長 不良的農地,如何種植其他作物呢?嘉義 縣民雄鄉青年農民蔡明同、詹蕎卉夫妻倆, 在這樣的農地挑戰奮鬥,已經 4 年了。

用盡積蓄及貸款,他們蓋了 2 分地溫室。 然而第 1 期洋香瓜全無商品價值,最大只 有壘球大小,且畸形果、裂果比例高。

打擊之後,夫妻倆詢問之前種植的農民, 得到的答案竟是:「那塊農地很奇怪,種 什麼都長不好,最好多用點肥料。」他們 只能趕快求助,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 學者前來確認問題,土壤作物醫生館長陳 興宗也在一旁陪伴討論,發現溫室的考量 因子更多,如鹽積、高溫障礙、通風不良。

農民都期待處方能立即見效,但若要根 絕問題,須先進行土壤有機質經營、減少 土壤鹽積、地下水位管控等措施。陳興宗 說,土壤管理沒有捷徑,每個調整都需要 執行一段時間後才能看出成果。

陳興宗提供的處方,主要為降低地下水 位、補充腐熟粗纖維有機質、微生物相多 樣化、精準施肥,以及過往水稻施用硫酸 銨遺留的硫酸根離子,造成迴避硫化物還 原問題。

配合改善後,也更能掌握農場管理的概 念。蔡明同說,農場生產 60%靠土壤,30 %選對品種。因此搭配試驗各種有機質肥 料,並慎重考量友善土壤微生物居住,例 如使用碳化稻殼。

蔡明同發現,每個田區狀況不同,想改善土壤,要先學會觀察。例如,施用不同肥 料,對土壤及作物的改變為何,而不是只 問用什麼肥料。詹蕎卉說,施肥不只是計 算題,不一定施多少量,植物就會吃多少, 還要考量土壤性質及吸收率。

另外,地下水位高的問題比較傷腦筋, 挖掘約 40 公分就有地下水,目前以抽水機 每隔一段時間抽水以降低水位。雨季時則 無法耕種,連綠肥也難以翻耕,因此改為 種草養草,改善土壤微生物相。

封面圖為:蔡明同、詹蕎卉夫妻倆進駐耕種前,土壤還遺留施 肥過量、畦溝青苔及鹽積狀況。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7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