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品質如何好? 耕作品質得顧好 -「農家樂商行」自我定位,產業一條龍不如智慧分工

文、攝影/余世芳

憶及 2001 年,孫家榕為了照顧婆婆而 搬回嘉義縣大林鎮上林里,看到婆 家親戚的村莊推動社區營造之後,大夥聚 在一起談的、關心的都是社區公共事務, 鄉鄰間熱絡的氣氛驅使她想將這樣的轉變 帶回上林,自此投入社區工作。

從協助新住民走出家庭參與社區活動, 擔任上林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直到 2016 年轉任祕書,任職期間經歷了外部資源帶 動村莊,以及一級農業生產發展為二級農 產加工的過程。

鼓動社區意識,農產創意活化 

「臺灣農村若沒有資源進來,其實沒有 辦法去攪動它。」孫家榕之所以這麼說, 在於農產品加工這件事,農村本來就有, 不過「只是自家人吃」,並沒有產品化, 也不須嚴肅對待食安問題。直到政府推動的農村再生計畫引進村莊,「只是自家人 吃」的模式開始有了轉變。

約在 2008 年,孫家榕回憶那個轉折點, 聽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安排的 幾堂課程,引導思考社區產業或特色農產 品另有出路,尤其觀摩其他社區「產業活 化有成」,她難忘當時多麼地驚訝,「大家眼睛都亮了!」原來他們村莊也有的醃 蘿蔔可以拿來販賣,但若要比照拉高價格, 沒包裝、沒行銷之下,她們還有很大的進 步空間。

然而,並不是改進包裝、行銷那麼簡單, 深入探究成功經驗的背後,「其實是鋪陳 著一些節奏在走。」原來一級農業生產照顧好,二級農產加工品質才會更好,並反 映在售價上。孫家榕坦言,那時遇到瓶頸, 說服農民轉向友善環境耕作,這道溝通過程的挑戰無法一蹴可幾。

路有點長,但仍要走下去。帶著緊張慌 亂的心,孫家榕想到藉由荒野保護協會之 力,帶進友善環境耕作課程、親子農村體 驗,也帶來農村小旅行。訪客進來了,免 不了詢問有沒有農產加工品可買?

面對一個可能出現的消費市場,受限於 人口老化與年輕人寧可出外工作等諸多因素,縱使邀請食品加工老師上課,多數社 區民眾對於活動參與、農產加工品產品化 的意願並不高而卡關,這些活動因此緩緩 沈澱了下來,並決定等自己先準備好再說。 孫家榕憑著一股勇氣,身先士卒,選擇以 黃梔子為原料投入二級農產加工,並成立 「農家樂商行」自創品牌「梔心朋友」, 於通路上架販售。

梔子果乾浸泡甘油可釋出色素與養分,且有益於保存。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7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