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技術
為拓展鹹蛋黃的利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以下簡稱本所)將原本需冷凍保存的生鹹蛋黃,成功製成可常溫保存的「金沙鹹蛋黃粉」及「蛋黃油」。本技術過程使用單一原料「生鹹蛋黃」,經適當的「加熱」、「分離」、「粉碎」及「乾燥」等程序,產製金沙鹹蛋黃粉及蛋黃油。
在日益暖化的環境下,熱傷害對小黃瓜生產影響的討論顯得格外重要,本篇將以高溫對小黃瓜的影響及因應策略進行敘述,提供做為小黃瓜高溫生產時參考。
種苗為產業發展的根本,種苗的健康與否,對單位面積產量、生產成本及收益影響甚鉅,臺灣草莓種苗生產現仍以農民自行培育為主,但因育苗期長且夏季高溫潮溼,更增加農民自行育苗的困難度。本文就草莓育苗繁殖方法及穴植管育苗技術進行說明,提供有意育苗及育種的農友參考。
炭疽病好發於梅雨季開始時,與高溫多溼的條件有關,加上病原菌有潛伏感染特性,並可於種子、土壤及植株殘體上存活。病原菌於辣椒開花期或是幼果期感染,至果實成熟後才顯現病徵,甚至採收後愈高溼環境才顯現病徵,對辣椒品質與產量造成影響。
花粉是蜜蜂食物中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和維生素的主要來源,幼蟲及初羽化成蜂的營養需求幾乎完全來自於花粉。鑑於花粉成分多元且均屬人類維持生命所需,人類早在古文明時代就開始食用蜂花粉。幾個世紀以來,蜂花粉普遍被認為具有藥用和促進健康的特性,許多研究已證實其醫療及保健價值。
臺灣自1977年開始規模養殖草蝦,創下「養蝦王國」的美譽,期間產量與出口產值位居世界之首,但產業因未注意疫病風險管控,加上長久以來養殖用水的供排水路設計規畫不夠完善,進排水並未妥善分離,一旦有疫病發生,極易造成區域內快速傳染與擴散,讓產業發展陷入困境。
為了育成適合臺灣風土氣候及消費喜好的品種,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自2007年起持續進行蓮霧雜交育種,利用果型碩大的印尼大果種(巴掌蓮霧)為母本,環境適應性強的韓水蓊(大圓葉)為父本,以人工雜交授粉的方式,歷經20餘年,選育出兼具父、母本優點的蓮霧新品種「高雄2號-春之桃」。
硬質玉米「台農1號」易感銹試所病,當銹病流行發生時,產量明顯受影響。有鑑於此情形,農作物組雜糧研究室經多年努力,於2017年育成新品種硬質玉米「台農7號」。
本技術以菇類剩餘物質開發成新型栽培介質,以往菇農栽培過後的太空包,除少部分用來做為堆肥與改良土壤用途外,大多當作廢棄物處理,或任意丟棄在田野,除了浪費寶貴的天然資源外,亦對環境造成汙染。
南方小黑椿雖然田間發生密度不及三叉小黑花椿象,但捕食積極性、食量與繁殖量均高於三叉小黑花椿象,生物防治應用價值較其他小黑花椿象高,進而開發其量產及生物防治的應用技術。目前南方小黑椿量產技術已成熟,在幾種作物的應用下,皆達到生物防治成效。
土壤有機質含量是土壤地力及肥沃度的指標,「與田爭有機質」的情況下,除了提高製作有機質肥料的原料成本,也苦了農民與土壤,最終害受者將是我們人類,因小失大,得不償失。以長遠的觀點來看,農作廢料應回田,滋養田地。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中農改場)於近年致力於微生物製劑的研發,開發出多種可提升作物逆境耐受性能力的微生物製劑,例如耐淹水、耐乾旱、耐高低溫等功能,並有提升開花能力及減輕病蟲害之功效。運用功能性微生物發展耐氣候農業,將是未來對抗極端氣候的新武器之一。
隨著中國、印度及其他新興國家的人民收入提高,以及茶葉消費多元化,使得全球茶葉消費快速增加,另外因茶葉的保健功效逐漸受到消費者注意,有助於茶葉消費持續成長,至2018年全球茶葉產量已達589.7萬公噸。
萱草又名忘憂草、黃花菜、金針等。每年夏天花東地區的金針花季,總吸引大批遊客前往駐足,為花東觀光產業帶來不少效益。花蓮萱草栽培面積約500公頃,占全臺灣萱草栽培面積80%,大多集中在花蓮縣玉里鎮赤科山及富里鄉六十石山,海拔800公尺以上山區,盛花期為8~9月間,因現有品種花色單調且產期集中,農民對於品種多樣化的需求日益殷切。
臺灣受限於天然地理條件,存在著降雨不均的現象,春季中南部地區無雨,而北部地區則降雨機會較多;秋冬時東部多雨,而西部相對乾旱。雨量分布也過度集中於雨季,乾旱季又可能長達數月,且無規律可循,造成栽培的困擾。
南瓜近年來病毒病害嚴重,因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與亞蔬—世界蔬菜中心合作進行中國南瓜抗病毒育種,經過多年的試驗與品種特性檢定,終於培育出抗胡瓜嵌紋病毒及抗矮南瓜黃化嵌紋病毒的南瓜新品種「花蓮亞蔬2號-友旺」(又稱友旺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