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身鰕虎的體色近似礫灘,胸鰭擺動時,上面的斑點就彷彿沙礫般飛揚。
土地
【水裡的回音】尋找裸身鰕虎的方法

你說你想看裸身鰕虎(Schismatogobius)?簡單,你聽我說,你跟我做,讓我教你尋找裸身鰕虎的方法。

細斑吻鰕虎正面照
土地
【水裡的回音】你的吻如星空

溪谷的跌水處濺起陣陣水花,從岸上看,水面上滿是氣泡和花果,看不到水面下的緩流處,三條細斑吻鰕虎(Rhinogobius delicatus)正棲居於視野的盲區。我以四肢撐住岩壁抵禦水流,將自己在固定角落,一點一點地向前移動,我想再看清楚牠們一點。

布袋蓮
土地
【織物記憶】殺手變織品 布袋蓮的華麗蛻變

近年布袋蓮孳生導致堵塞河道、水庫等新聞層出不窮,尤其夏天是生長旺季,一下就長滿整個水域,導致水質腐敗、魚蝦缺氧大量死亡,被列為影響水域生態層面最廣的植物。

同善祠供奉傳說一百多年前來臺傳教的荷蘭修女。
土地
【神明好農情】荷蘭修女變臺灣神明 把愛傳下去

頂著豔陽,往熟悉的桃園國際機場方向前進。不過此行目地並非出國,是為了拜訪一百多年前的荷蘭修女之祠堂。桃園大園區今日是臺灣門戶,出現外籍人士非常平常,但是在沒有機場的19世紀,為什麼有外籍女子來大園傳教?最終埋骨當地,並且變成臺灣神明?這真是一件令人好奇的事。

冰冰涼涼的風茹草茶,是我家夏天的常備飲品。
土地
【島民觀察】菊島喫風土:簡單卻讓人不時想念的風茹茶

每到炎熱夏天,身體自然就會渴望來杯風茹茶。還記得某年國小暑假全家到西嶼觀光時,正中午被太陽晒昏頭的我直喊想喝冰可樂。「我們小時候哪有可樂可以喝!」父親站在大榕樹下的攤頭前,拿了一瓶黑黑的風茹草茶遞給我,「有井水可喝,頂多熬一鍋風茹加點砂糖,就是人間美味。」

近看發現:「蝦米?居然不是蝦米!」
土地
【菜市人生場】一個濃縮的街廓 臺北市公有永樂市場

阿伯一看到我就說:「妳左腳比右腳短。」面對這種跳過望聞問切、直接有罪推定的診斷,在感覺被冒犯之前,就先疑惑—— 整復師?這裡不是菜市場?

土地
【島民觀察】菊島喫風土:澎湖菜瓜,雜唸聲中的思念

菜瓜,就是我們一般說的絲瓜,但澎湖絲瓜跟臺灣本島肥肥胖胖的絲瓜長得特別不一樣:澎湖絲瓜長著下寬上窄的長條椎形、深綠色外觀,表皮還有十條溝槽與粗厚的外皮。俗諺「澎湖菜瓜──十捻」,十捻音同臺語雜唸(tsáp-liām),除了形容澎湖絲瓜有稜有角的特殊外觀外,更雙關了被嘮叨後的不耐煩感。

土地
【神明好農情】慶修院百年物語

位於花蓮縣吉安鄉的慶修院流露日本風情,每隔一陣子造訪,都會發現新奇事。新奇事其實一直存在,只是隨著自己處在人生不同階段,眼中所見不同罷了;而另一層意義,也代表擁有百年歷史的慶修院故事精彩,足以品味許久。

高粱
土地
【織物記憶】這支掃把能招財

隨著端午節即將到來,天氣越來越潮濕炎熱,一早去田裡巡田水,還未到中午就已晒得快中暑,趕緊躲到唯一的大樹下乘涼。也不知道過了多久,抬頭一看,才發現眼前的高粱穗,各個皮厚紅潤、顆粒小而飽滿,結穗處如火炬般可愛討喜。

土地
【水裡的回音】透明的魚,透明的遊行

先假設一場雨,再假設一條河流,降雨過後,上游洶湧,溪床內澎湃奔騰,水夾雜著落葉、屍體、石礫向下流去。直到某個河段,水泥製造的取水口將部分的河流截去,引導至黑暗的孔洞,至此離開了溪床。

臺北萬隆小菜攤。
土地
【菜市人生場】打不死的小菜攤

我家附近貼著山壁的巷子裡,有個閒置已久的鐵皮屋小空間,不過呢,目前有個週末菜攤駐紮其中。一年沒來,早忘了開攤時間,索性挑個不三不四的9點半過來,將抵達時,沒有預期聽見的喧嘩,只遇上幾個老太太正在散步。轉進巷子,發現鐵門關著──我心已打烊──我的下週伙食啊!準備返家,迎頭碰上一位太太,她見我就高喊「來了來了」,納悶轉頭,發現一輛休旅車尾隨我駛進巷子。

黃足笛鯛(Lutjanus fulvus),典型的周緣性淡水魚。
土地
【水裡的回音】你看得到嗎?

嗨,你看得到嗎?
你現在看到的這些文字,是我在臺灣南部一個缺乏淡水的離島上寫下的。雖然說知道替代役很可能不會在家鄉當,但我萬萬沒想到,結束14天的新訓後,早上八點多離開營區,10點半人就在澎湖的馬公機場了。

處理好的林投葉。
土地
【織物記憶】不是女鬼,是好吃的情人粽

小時候常聽大人講起臺灣民間傳說林投姐的故事,故事中的女主角在林投樹自縊,字字句句驚悚嚇人,連長輩都會特別提醒,行經海岸邊要避開長滿林投樹的樹林。白天從遠處看向樹林內部,一股幽暗詭異的氣息席捲而來,隨著冷風搖曳、樹葉發出颯颯聲響,更添可怖之意。

兌悅門。
土地
【神明好農情】城門老街石獅公

穿越兌悅門,就是府城舊時的老古石路了。靜謐的小路,兩排老屋夾道,偶爾有文青小店與懷舊餐廳出現,在車水馬龍外自成一個世界,讓人憶起多年前遊客尚未蜂擁而至的神農街。兌悅門是小型城門,建於1836年,原是臺灣府城大西門的外城,當地人稱甕城腳,是現今府城中唯一仍有人車通行的城門,基座使用珊瑚礁形成的老古石砌成,因此又稱老古石城。

澎湖海岸邊滿山遍野的仙人掌。
土地
【島民觀察】菊島喫風土:夏日仙人掌的愛恨情仇

17世紀初期,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在臺灣和澎湖群島進行商業活動,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作物,例如仙人掌。原先荷蘭人在澎湖種植仙人掌,主要是作為防禦用途。正因為澎湖位處海峽交通要道,是軍事防衛的重要據點,多刺的仙人掌可以形成天然屏障,在戰爭時期,更被大量種植在軍事基地和據點周圍,起到了阻止敵人進攻的作用。直至現在,走訪澎湖的軍事遺跡,還能看到茂盛的仙人掌。

士東市場一樓攤位「珍奇豆宴」。
土地
【菜市人生場】市場界的大葉高島屋

「From Japan?」賣菇老闆招呼我們。「From臺南啦!」在老闆眼中,碰到這種「拿相機東看西看又不講話的」,就是日本人。沒關係,看見西班牙火腿和魚子醬,看見腿一樣粗的白帶魚,在士東市場,我有時候也驚異地覺得自己像個觀光客。

櫻花鉤吻鮭生境照。
土地
【水裡的回音】朝蒙大拿前進

2022年,我受邀去參加一個以環境書寫為主題的文學營,其中能力遠強於我的講者大有人在,但文本分析的重擔卻落到我頭上。一番考量後,我選擇了大衛.奎曼的〈鱒魚〉和另一篇小說,那是少數我覺得有能力講的作品。

番石佛藥師如來,日前回歸北投普濟寺。
土地
【神明好農情】如願歸來

在春暖花開的4月1日,北投普濟寺辦喜事,分離數十年的88番石佛藥師如來歸來了。1925年在臺灣的日本人模仿四國遍路[註],於臺北市內複製了一條以石佛串連的朝聖路線,稱「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在日本四國遍路原型參拜的是88所寺院,而在臺北遍路參拜的則是一尊尊石佛,共有88尊,石佛各有編號,從1番到88番,以及代表的四國88所寺院名稱。

將黃麻整齊捲成一捆捆。
土地
【織物記憶】阿公阿嬤年代的高級衛生紙

自從復育黃麻後,經常聽長輩聊起在早年農耕時代,因生活困苦、物資匱乏,人們發展出很多難以想像的生活方式。特別是當提起關於黃麻的過往,他們各個像是話劇演員般越說越精彩,往事彷彿昨日之事般清晰。成長過程中艱辛刻苦的生活經歷,都成了現今回味再三的美好時光。

水上菜市場外觀。
土地
【菜市人生場】水上有什麼

連假時候,拜訪嘉義朋友,市區已走過一遭,她問:「嘉義妳還想去哪裡?」我反問她:「嘉義妳哪裡還沒去過?」於是我們來到水上鄉──一個平靜的幾乎不會感受到連假氛圍的地方。「水上有什麼?」我問,朋友打開Google Map,「嗯……白人牙膏觀光工廠?」──沒關係,絕望時刻,就到菜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