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人生場】公有前金工作室──高雄前金市場

市場內開業相對密集的肉攤區。

文字/攝影 蘇凌

這天,高雄朋友帶我到前金區,進行她的童年懷舊之旅。

機車停在自強、大同路口,紅色帆布棚上印著「港都魚肉羹」五字,三角窗騎樓整個成了外部內用區,寬敞通透,輔以綠白相間大理石地板,頗有宮廷風情,而當老闆以白色托盤呈上土魠魚米粉羹時――我簡直以為自己是公主。剛起鍋的炸魚塊被分開盛盤,讓人能自主決定魚塊浸在羹湯裡的時間長短,而這樣的吃食經驗,對朋友來說還稱不上精緻,若要更圓滿,「就再點旁邊的青茶牛奶來喝。」

隔壁的小茶鋪,像是地方廟口常有的大榕樹,樹下總有阿伯兩三,一坐就是半個上午。原本沒有名字的茶鋪,如同朋友爸爸一輩的人,靠著位置記憶就能一再光顧, 後來才安上的「前金古早味紅茶」招牌,我總覺得不甚貼切,雖然開業近六十年,「古早味」三字顯然太籠統,「老男人茶鋪」中肯些――偶爾有阿姨來,要不外帶,要不便就著吧檯現場乾掉一杯又匆忙離去――阿伯似乎總是比較沒有事要忙。

紅茶豆漿、綠豆牛奶、檸檬汁、青草茶,不多的品項排列組合,搭配吧檯上兼賣的傳統麵包小點,可以喝上一週不膩。內用是玻璃杯,叫到港都魚肉羹這兒喝也算內用範圍。我點的冬瓜牛奶,杯子特大,想必是因為它們的高大鮮乳,是整罐、整罐加的啊!

老茶舖隔壁就是連鎖紅茶店,而生意絲毫不受影響。

茶鋪對街亦是成排尋常住宅與店家,不過其中一戶的騎樓宛如暗門,可以向內通往前金市場。四面被住宅包圍的市場,占地不小,卻也因此在攤販大減的今日倍顯寂寥,還開業的小販四散在不同空間,經常相鄰兩側都沒人,要和距離最近的攤位說話,還得稍微拉開嗓子。

魚攤大哥見我們來,難掩興奮,把攤上寥寥幾樣海產都介紹一遍,「這個是鮪魚豆。」鮪魚豆?「鮪魚的豆呀。」他拍拍肚子示意――對呀,我怎麼忘記「肚」的臺語是「tōo」了呢?生意較好的菜販都在靠街的外圍,沒幾人踏入的市場內部,彷彿成了大家租用的工作室:時逢端午,有四攤埋頭包粽應付訂單,不怎麼做零售生意;小哥手舉火槍,燒著攤檯上的豬蹄膀毛髮,稀稀落落的客人經過,他也不費神招呼,畢竟「我們是做批發的,在市場只是處理豬肉」。

二十多歲就來賣魚的阿嬤,今年快九十囉。

PROFILE

蘇凌。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畢業,本業應該是劇場,但更常進菜場,並龜速於粉專「蘇菜日記」記錄市場的可愛與幽默。著有《菜場搜神記:一個不買菜女子的市場踏查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