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
好久沒逛這麼擠的市場。還不只擠一下下,室內擠到室外,馬路擠到巷內,「公有崇德市場」和「民有崇德市場」相連,導致臺南市東區、文化中心後頭這一大塊地,每天早上都水洩不通。跟人擠就算了,機車也擠過來,阿姨拍拍我的肩:「妹妹,我車停在妳後面,要小心欸。」我一轉頭,後照鏡挨著我的背不是啊,為什麼我要小心?阿姨妳車騎進來室內市場是什麼意思!
「如果你住在沒有經過人為破壞的森林裡,那你一定可以在生活圈中找到滿足所有生活需求的植物,只是你認不認得而已。」最早引領我進入植物世界的老師曾這麼跟我說過。後來我確實發現,日常中每項需求的空缺好像就這麼剛好會有一個植物填補,而每一種植物都可以講出一個完整的故事──就像我最常拿來取纖編織的夥伴:山芙蓉。
馬祖今年的涼意特別晚到,中秋過後一個月,才終於要添一件抗風薄長袖。由於地形起伏大,在地人多以車代步,四季分明的天氣卻常常讓機車族煩惱──35°C高溫的夏天,午後到傍晚短短的時間內,機車置物箱就可能有蜘蛛結網;冷到會下雪的冬天,只要三五天沒騎機車,發動時間就有得等。至於春天的馬祖呢?常常午後陰雨不定,空氣中充滿溫濕氣息。
今年夏天我跟小魚帶著兩隻狗狗到蘭嶼旅行。夏天島上多吹西南風,所以我們選擇相對較為避風的東岸一處沙灘紮營,然而海風比我想像中的強烈,而剛好小魚又是畏風體質,第一晚他就有點著涼。
10月是墾丁候鳥過境的旺季,成千上萬的灰面鵟鷹、赤腹鷹飛抵恆春半島,等待翌日飛往菲律賓。
我在一次秋季的旅程中,偶然地隨著人潮漂流到屏東縣滿洲鄉里德村這個海角小村落,親眼見識了老鷹帶來的騷動。
寺廟屋頂的龍鳳花草與生動人偶,都是利用剪黏、交趾陶等傳統工藝做出來的,是寺廟不可缺少的民俗藝術,但你可知道這些交趾陶,有可能是跟馬桶一起燒出來的?而且想了解作品是哪家流派,觀察塔身是直是圓就可知端倪。
過去好長一段時間,島上的日常圍繞在山、海、田之間,而建築空間作為承載生活的系統,提供居住也支應生產。達悟傳統建築包含常被稱為地下屋的主屋、高屋(工作坊)、涼台、船屋,各空間的機能屬性不同,有相應的建築工法。
位於臺中市、宜蘭縣交界附近的710林道,是登山界耳熟能詳的著名路線,因為它是攀登「臺灣五嶽」之一南湖大山的必經之處。秋季這條山徑有一些特別的野花野果,放慢腳步仔細觀賞,將中海拔雲霧帶的植物珍寶一一收入眼簾!
凌晨3點5分,海拔3100公尺的營地,只見頭燈的光在黑暗中窸窸簌簌,空氣凝結成冰。一名學生裹著羽絨外套來到帳裡,Katu老師給他的手指套上血氧計,血氧值還算正常,但心跳高達121。
觀音山是臺北盆地西面最醒目的天然地標,也是一處生態小綠洲,春去秋來,各種蝴蝶、昆蟲、鳥類南來北往,前幾年更掀起一股「抓雞」熱潮,此雞非彼雞,是一種美麗又危險的昆蟲──龍眼雞。
西南風吹拂,島上西南角有許多閩南聚落,珠山、歐厝、古崗、東沙和東社等等,都是人數近百的傳統僑鄉。珠山開村670年,雖然沒有如其他閩粵僑鄉遺留下許多宏大的洋樓群,但小型盆地的聚落群、岩石嶙峋,七座水潭接續流緩出海,形塑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
沿著東海岸而行,台11線兩旁展開的景觀很不同,一邊是太平洋海景,另一邊則是林立別致的教堂,讓人忍不住駐足欣賞。這些教堂或運用原住民圖騰,或呈現藍白地中海風情,還有像「卡片教堂」宜灣長老教會小巧可愛,成為一種花東之美。
臺灣高山茶世界聞名,阿里山茶的發源地就在嘉義縣梅山鄉龍眼村,這裡時常雲霧繚繞,日夜溫差大,適合茶樹生長。1976年茶農林允發引進第一批茶苗,開始在高海拔種植,開啟了臺灣高山茶的新頁。
高海拔世界有種真空的靜謐,連清晨的鳥叫都很難聽見。我們走在古道與中央山脈主稜重疊的小徑,兩旁高大的鐵杉環繞著箭竹草坡。向東望去,是來時的倫太文山系,突出的山頭如雲海中孤島;往西,則是熟悉的東郡大山與東巒大山,卻是第一次從這個方向眺望。
霧季到來,飛機不飛,島嶼在霧中的樣貌讓人難以辨識清楚。但聚焦在細小的尺度上,此刻的馬祖春暖花開、生機勃勃,成為列島先民豐厚的食物來源。種植旱作、採集藥草、撿拾螺貝、討海抓魚……無論在山上還是在海中,依公與依婆〔註〕運用智慧與四時共存,秉持漢方「不時不食」的思想,飲食基礎正符合這個島嶼四季分明的氣候。
盛夏時分,找一處清涼的森林,聽聽蟬聲繚繞,最令人神清氣爽、暑氣全消。新北市雙溪區泰平里位於北勢溪最上游的偏遠山區,為雙北幾百萬人口的水源地,拜水源保護之賜,原始自然的森林、溪流環繞整個山村,也是動植物生態豐富的勝境。
大家喜歡用「百變」來形容每次出現給人眼前一亮的女明星。事實上,若論百變,誰都比不上神級的「林小姐」,也就是被譽為「臺灣第一女神」的媽祖──林默娘。祂不僅形象多變,人氣更是無人能及,粉絲囊括男女老幼,可說是跨越年齡族群的超級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