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關爬山】用植物編起山與海

山芙蓉的纖維

山芙蓉的纖維、搓成的繩、編成的網袋。

文字攝影/楊理博

「如果你住在沒有經過人為破壞的森林裡,那你一定可以在生活圈中找到滿足所有生活需求的植物,只是你認不認得而已。」最早引領我進入植物世界的老師曾這麼跟我說過。後來我確實發現,日常中每項需求的空缺好像就這麼剛好會有一個植物填補,而每一種植物都可以講出一個完整的故事──就像我最常拿來取纖編織的夥伴:山芙蓉。

居山的民族都知道這款植物的好。它的樹皮纖維非常強韌,布農人會拿來作為搭建工寮的綁材及揹帶。而它的樹根熬湯能清熱止痛,是早期沒有藥局時的萬用藥。或許就是這個原因,鄒人會製作山芙蓉樹皮布條,經過染色祈福後成為護身符,不僅掛滿集會所驅邪保安,男人外出時也會配戴。

我最早認識這植物是在某個冬日早晨,在家附近的森林裡散步時。我才發現原來我所居住的山谷裡長了不少山芙蓉,只是它們平時低調,喜歡隱身在眾綠之中。然而一旦進入秋冬,原本內斂的山芙蓉會開出碩大粉白的花,大方與眾人分享它們的存在,好像一年一次的祭典盛會。

山芙蓉已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家裡會定期採集一些纖維備著,洗淨晒乾的原紗透著亮白光澤,經過拈線或搓繩便能拿來編織。平常晚餐後,當森林的背景音轉為低緩的蟲唧,兩隻狗兒總會跟我們擠在一盞鵝黃燈光下,時而看書閒談、時而拈線搓繩,生活如是累積。

然而我對山芙蓉的認識,卻是在離開了日常後才得以更完整的觀看。今夏我因緣際會到澎湖望安待了半個月,當地找不著山芙蓉,我卻認識了居海民族常用的纖維植物:黃槿。

原來黃槿就是山芙蓉住在海邊的姊姊,這對山海姊妹花同是錦葵科木槿屬,英文把這類植物稱作Hibiscus,最明顯的外觀特徵就是有非常大的花。山芙蓉的英文叫作Taiwan Hibiscus,是臺灣特有種;而黃槿更厲害了,叫作Sea Hibiscus,歐洲人發現它廣泛分布在熱帶與亞熱帶的海岸線。有些學者認為,它極有可能是跟隨著航海民族在大洋諸島擴張版圖,想當然,這跟其功能性有關。

黃槿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在於其強韌的纖維可用於編織魚網、製作繩索。再者,它的木質輕軟易加工,可作生活器物,耐鹽的特性更可用於造舟。望安在地的閩漢居民則取它大而圓的葉子作為炊粿的襯墊,因此稱它「粿葉」。在印尼,製作天貝時也會以黃槿葉覆蓋,利用葉上的天然菌種發酵。

我從海岸林中砍下幾段黃槿,開始剝樹皮,它的木頭質地、纖維的層理紋路,都跟我熟悉的山芙蓉非常類似。我想像著,山芙蓉與黃槿這對姊妹花在遷徙途中分道揚鑣,一個走入臺灣島的內山,就此離世隱居;一個則在全世界的海岸線漂流,開始了壯遊旅行。它們順應了環境長成各自的樣貌,內裡卻保留許多同源的特性。

PROFILE

楊理博 旅行是生活, 土地是信仰,戒不掉的是把生活裝進背包裡,走入他方與山林。把親土文化當成直譯自大地的語言,聽古老的故事,唱土地之歌。現在努力的學習當一個山人。

山芙蓉
秋冬盛開的山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