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島大海】臺灣夫妻魚「鱟」會有期

在臺灣的屬 三棘鱟

在臺灣的屬 三棘鱟

文字/黃小莫 攝影/楊明哲

鱟,你會念這個字嗎?它的讀音同「後」,每到七夕情人節我都會想到牠,因為牠們有「夫妻魚」之稱,公鱟會緊緊抓在母鱟身上,一起從海中上沙灘產卵。別看牠灰黑不起眼的模樣,大家可能都被牠救過,因為許多疫苗或藥品的研發,都需要鱟血來做試劑檢測細菌。

鱟不是魚,而是海洋底棲的無脊椎動物,外型有點像鋼盔,早期還有人會拿鱟殼當鍋鏟炒麵。鱟是存在地球四億多年的古老生物,比恐龍還久遠,歷經四次生物大滅絕仍然活下來,因此也有活化石之稱。目前全世界共有四種鱟,在臺灣的屬於三棘鱟。

金門古寧頭西北海域潮間帶,擁有全國唯一的鱟保育區,我以為只有該地有鱟棲息。但認識了研究鱟的專家楊明哲博士之後,才知道原來臺灣很多地方都有鱟,過去曾在北海岸和西海岸發現,最東到宜蘭南方澳,西海岸南至高雄旗津也都有鱟的蹤跡。

基隆港未開發前,港區內有鱟公島、鱟母島,當時的灣澳被稱為鱟江,也有許多鱟生活其中,早期基隆八景中還有「鱟嶼凝煙」呢!但隨著港區開發,兩座鱟島已不存在,海岸水泥化也讓三棘鱟在基隆的數量急速減少。目前基隆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收容少數被誤捕的鱟。

為什麼突然關心起這其貌不揚的小生物?因為鱟是海岸健康的指標物種之一,楊明哲說:「三棘鱟的一生和海岸息息相關,棲息環境離我們很近。」每年6至9月,端午到中秋這段期間是鱟的繁殖期,母鱟會背著公鱟爬上沙灘產卵。鱟的胚胎約0.3公分,經過40至50天,鱟卵會孵化出小鱟,在離岸近的泥灘地生活。小鱟經歷多次脫殼、越長越大後,就會往水深十幾公尺至30公尺左右的淺海處生活。母鱟大約脫殼16次、公鱟15次,至少要10至12年才能性成熟繁衍後代。

也因為鱟幾乎就是棲息在人們經常活動的海岸沙灘,海岸人工化及水泥防護工程,都會破壞鱟的棲地,再加上過度捕撈、漁業混獲、河海汙染等問題也對鱟造成威脅,甚至鱟會吃進塑膠微粒。金門地區就因海岸侵蝕及多重因素影響,不利大、小鱟生存長大,使金門的鱟數量在20年來已減少五分之四。

PROFILE

黃小莫 怕海怕得半死,卻因為覺得海洋生物很可愛、在海裡心很平靜,而努力克服易緊張的恐海情緒。海洋不可怕,無知才可怕。著有《海洋台灣:大藍國土紀實》,經營臉書粉絲專頁「黃小莫的旅行生活」。

剛出生的鱟寶寶,大約只有0.6公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