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人生場】人人愛仁愛

看不出裡頭藏了整組電腦桌機吧!

看不出裡頭藏了整組電腦桌機吧!

文字.攝影/蘇凌

睡過頭,上午11點半才跳上火車,行至八堵,感覺基隆的市場也將收市,傳訊給基隆通友人:「市場還開著嗎?還是我在八堵跳車回臺北算了?」

「仁愛市場二樓中午用餐人很多,可以去逛。」──免於跳車危機。

1909年設立的仁愛市場,是百年來基隆市規模最大的傳統市集,初期被稱作「福德市場」,戰後更名為「仁愛市場」,二樓小吃鋪天蓋地,細看營業項目卻不限於吃食,珠寶、按摩、咖啡座俱全,人客可來碗麵也可來挽面,蚵仔粥連著相命攤,鯊魚煙比鄰精品店,在生魚片丼飯旁修腳皮?嗯……我考慮一下。穿梭其中就像走在微型街區,炒麵對面賣唱片,也見怪不怪。

不過這唱片攤沒人顧,只一臺電視播映著土味十足少女舞蹈影片,歌詞上了字幕「好哩佳哉這呢可愛,喔哎呀呀呀」,攤上列滿臺語金曲專輯,穿插特務J與王心凌。忽然一顆頭從唱片架上方探出,我也順勢探進後方──嘩,整組桌電安在小小攤位內,阿姨正熟練地把歌曲灌到光碟裡呢。

「電腦」剛上市的年代,阿姨就進了電腦公司做測試員,一天測試兩百臺,還得要會改程式,回家轉開電視就著「衛普電腦台」,自個學會了Excel和AutoCAD。阿姨的第一臺電腦是蘋果公司出品,螢幕到現在還在用,「蘋果的免修理袂歹(bē-pháinn,不會壞)。」

新潮的阿姨是第四代老基隆人,小時候隨攤商父母在仁愛市場賣菜,「早上3點就被叫起床,整個市場輿謣叫(hi-héikiò,大呼小叫),每天睡不到三小時。」攤位在市場一樓,全家就住二樓,生意做得順風順水,直到「政府把市場拆掉重蓋,本來五百攤變成六百攤,位子變很小」。

1980年代,市場旁日治時期建成的社會住宅「博愛團」拆除,舊仁愛市場也納入整頓範圍,兩處合併改建成了現在的仁愛、博愛聯合大樓,一至二樓為市場,三樓以上為國宅。阿姨與先生接下面積變小的菜攤子,繼續做生意,直到十多年前思考轉行,阿姨一句「我喜歡聽音樂」兩人就賣起唱片,「比青菜輕,也不會壞掉!」

PROFILE

蘇凌 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畢業,本業應該是劇場,但更常進菜場,並龜速於粉專「蘇菜日記」記錄市場的可愛與幽默。著有《菜場搜神記:一個不買菜女子的市場踏查日記》。

仁愛與博愛市場大樓,有空橋相連
仁愛與博愛市場大樓,有空橋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