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物記憶】被人遺忘的田間黃金

玉米葉

玉米葉。

文字.攝影/陳怡君

一道暖陽灑落在金色浪花上,微風吹著沙沙作響的玉米葉,如同黃金般耀眼奪目,當我還沉浸在暖陽微風的美好光景,背後卻傳來一陣疼痛,「你要玩到什麼時候?趕快採一採,等一下收割機就要來了!」媽媽趁我摸魚的空檔從背後猛然一拍,嚇得我往前踏了兩三步,回:「我才剛停下來,哪有玩……」手裡拿著鐮刀,將玉米一穗一穗往茄芷袋裝。

臺南市學甲區長年無溝渠水圳,仰賴地下水源滋養農地上的作物,屬於旱作地,以五穀雜糧為主。其中,以硬質玉米為大宗,提供鄰近畜牧場作為飼料使用,隨著農業科技進步,播種、施肥、採收、碾碎已全面機械化。我問媽媽:「現在採收玉米要做什麼?」卻又討來一陣罵:「不留種子,明年怎麼種!」原來,不是給我吃,也不是給豬吃,是為明年保留下來的母種。

最後一袋母種玉米送上車後,媽媽跟隔壁地主討論最近雨季大家搶收的現象。隔壁地主是一位年過半百的阿嬤,因長年農作導致背部、腰桿無法挺直。我站在路旁看著收割機,突然對它噴出的玉米葉感興趣,轉頭詢問阿嬤:「早期會用玉米葉紡繩嗎?」阿嬤笑著說:「大多都拿去當柴燒,有時無聊才會拿來編繩,但紡繩比較少,編成三股繩子比較多。」

在我的央求下,阿嬤順著記憶編織出玉米繩,看著她顫抖的手熟練地一左一右,完全顛覆我對玉米葉的印象,心想著,我們竟讓這片天然黃金遺落在田野間當堆肥、淪落到廚房當柴燒,太浪費了!

我讚不絕口阿嬤的好手藝,阿嬤卻害羞地說,她的手藝不怎樣,上不了檯面。阿嬤這一生只知道種田,也不知道玉米葉編織竟會讓我驚呼不已,她看我對玉米葉感興趣,還教我用玉米葉做成蒸籠布,說蒸包子、紅龜粿、艾草包、炊粿都可以,比饅頭紙還好用。

三股編織的玉米葉繩
三股編織的玉米葉繩可纏繞成圓形當作杯墊。

PROFILE

陳怡君 1989年生於臺南市,正職是園藝治療師,熱愛花花草草,經常運用野地採集植物創作。副業是「巧婦織布工藝工作室」負責人,陪伴與培訓二度就業婦女,讓婦女重拾自信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