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食農教育
臺灣大豆消費市場需求每年約250萬公噸,其中榨油及飼料用占比9成,且多為基改大豆,餘1成供加工製作如豆漿、豆皮、豆干等大豆製品者,多使用非基改大豆,而國產大豆全部是非基改大豆,主要做鮮食用加工,因此,國產大豆市場與進口大豆市場向來有所區隔。如今,後疫情時代及俄烏戰爭等因素影響國際糧食供應緊張,目前進口非基改大豆價格,已較去年同期提高約45%,今年1月至2月份更因航運問題,發生進口非基改大豆嚴重缺貨現象,凸顯國產非基改大豆的優勢。
為了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零飢餓Zero Hunger」的目標,並推動《食農教育法》目標,普及農村社區食農教育,農委會水保局試辦「零飢餓」食材暖暖包,提供農漁村獨居高齡者及經濟弱勢者每份市值500元的即食品,補充餐食營養。首波有20個農村社區申請,將提供1千多份暖暖包,水保局呼籲企業響應支持。
學校營養午餐採用三章一Q國產可溯源食材獎勵,自5月起提高到每人每餐10元、偏鄉每餐14元;由於國產養殖石斑6月遭到中國暫停輸入,農委會與教育部推動「學校午餐採用國產可溯源石斑魚專案實施計畫」,從新學期9月起到年底,將國產龍膽石斑納入學校午餐菜單,讓全國國中小學童每個月可吃到一次石斑魚。
《食農教育法》19日正式三讀通過,為了提升學校午餐品質,增進學童飲食健康,行政院今(21)日拍板,自5月起,學校午餐採用國產可溯源(三章一Q)食材獎勵金,從現行每人每餐6元提高到10元,偏鄉地區學校也從10元提高到14元,要讓學童每個月至少可吃到一次水產品;並且不只學童,也將學校老師午餐納入獎勵。
受到氣候變遷、Covid-19疫情,以及因為俄烏戰爭等因素的影響,農業乃至飲食等攸關民生需求的發展議題,有感地反應在每一次消費行為中,也讓包括糧食安全、糧食自給率這些對社會大眾較為陌生的概念,透過媒體報導進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時值我國《食農教育法》於立法院三讀通過,筆者認為這對於我國農業的發展,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立法院今(19)日在朝野高度共識下三讀通過《食農教育法》,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依法將成立食農教育推動會,整合各部會、學者專家及民間團體等共同推動食農教育,政府、公營事業、行政法人、學校、幼兒園、政府捐助財團法人應優先使用國產食材明文入法,減少食物浪費、增進健康飲食、使國民免於飢餓,均訂定為政府義務。
食農教育專法《食農教育法》最快將於明(15)日經立法院三讀,是我國食農教育推動嶄新里程碑。臺灣的食農教育法,推動國民認同在地農業、地產地消、飲食文化及均衡飲食觀念,更強調培養國民食農素養,消費者可以消費行為促進農業發展,並透過以社區營造精神於多元場域推動食農教育,進而形塑出臺食文化。
產銷履歷食農教育運用「看的到就吃的到」的概念,讓消費者安心,進而增加銷售競爭力;另外,還有一項任務,那就是協助農民找回自信。如今正值鳳梨產季,不妨趁著美好的假日,安排一趟親子小旅行,讓孩子戴上斗笠、化身可愛小果農,下田體驗趣味採果吧。
「城南有意思 春日好好市集」邁入第五年,今年以「原憩保滿」為主題,來自全臺的有機小農齊聚南海學園,豐富的舞臺活動涵蓋「食農教育」及「防疫檢疫」推廣。市集五週年首創春日探險隊食農闖關活動,透過與小農互動,讓小朋友獲得更多知識、認識自己吃的食物;來自農委會防檢局的防疫犬今年也沒有缺席,機場模擬互動總是成為小朋友的最愛!
兒童節連假即將來到,文化總會將在4月2至3日舉辦「城南有意思」生活節,今年適逢5周年,指導單位農委會「春日好好市集」擴大封街舉辦派對,配合畜牧處寵物科的新設立,特別設立「親親毛寶貝」專區,動物相關食品、用品、收容與保險等業者加入市集,邀請民眾參與,共同打造動物友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