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總編輯|農委會農糧署作物生產組組長陳立儀 國產大豆豐隆 產製銷供應鏈全攻略

陳立儀

陳立儀對國產大豆品質非常有信心,認為國產大豆在鮮食市場比進口大豆有多項優勢,應該把握並深化市場區隔。

口述/陳立儀 採訪.整理/葉小慧 攝影/吳尚鴻

臺灣大豆消費市場需求每年約250萬公噸,其中榨油及飼料用占比9成,且多為基改大豆,餘1成供加工製作如豆漿、豆皮、豆干等大豆製品者,多使用非基改大豆,而國產大豆全部是非基改大豆,主要做鮮食用加工,因此,國產大豆市場與進口大豆市場向來有所區隔。如今,後疫情時代及俄烏戰爭等因素影響國際糧食供應緊張,目前進口非基改大豆價格,已較去年同期提高約45%,今年1月至2月份更因航運問題,發生進口非基改大豆嚴重缺貨現象,凸顯國產非基改大豆的優勢。

大糧倉計畫推動6年 國產大豆面積已翻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自2016年推動「大糧倉計畫」,以提高雜糧進口替代率及提升雜糧產值為目標,促進稻田轉作雜糧及休耕地活化,並輔導重建國產雜糧產銷價值鏈,提升農民收益,以大豆、甘藷、花生和紅豆4項產品為主角。以國產大豆為例,計畫推動到今(2022)年統計至二期作播種為止,國產大豆種植面積預估達4,000公頃,相較2016年統計約2,200公頃,5年來種植面積已經翻倍。

進口大豆去年平均單價為每公斤16.2元,比較國產大豆近3年成本每公斤約38~42元,成本差距懸殊,因此榨油與飼料用的部分,國產大豆想取代進口大豆相當困難,不過臺灣大豆消費市場食用加工部分約20萬公噸,國產大豆去(2021)年產量4,194公噸約占五十分之一,由此可知國產大豆在臺灣消費市場仍有極大的成長空間。尤其進口大豆多為基改豆,食物里程長,且鮮食口感偏硬,而國產大豆百分百非基改、新鮮、低里程又有產銷履歷保證,應把握鮮食市場的優勢繼續努力。

集團產區+契作契銷 生產成本可節省1成

為了有效提升國產大豆產業發展,「大糧倉計畫」從生產面、加工面到銷售面逐步引導。在生產面,國產大豆過去面臨生產成本高昂、土地面積狹小問題,因此輔導建立集團產區,營運主體大豆契作面積達30公頃以上,即可引入機械化生產設備,降低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再以「契作契銷」方式,輔導計畫生產、共同採購資材防治及統一分級制度,同時建構代耕體系以擴大規模。目前大豆集團產區已建立共27處,總計2,213公頃,據集團產區業者今年回饋,生產成本約較去年節省約1成。

省工同時兼顧安全,計畫要求集團產區生產土地6成以上須通過國產大豆產銷履歷,並導入CAS、有機等驗證輔導,以及QR Code生產追溯等安全溯源生產制度,打造可溯源、低碳里程數、地產地消、新鮮供應等優勢條件,與進口大豆製品有更明顯的市場區隔。截至今年9月底,通過產銷履歷驗證的經營者已有59家,種植面積約1,824公頃。

加工面部分,農民關心採後處理面臨的乾燥與儲存問題,也是以集團產區為核心,與農民團體加工廠結合,契作或收購地區原料,逐步建立採後處理(乾燥)中心與冷鏈系統,讓國產大豆採收後馬上進行乾燥,並進入冷鏈系統進行儲存。目前已建立採後處理與冷鏈物流中心計27處,為避免長途運輸,多依據集團產區面積分布比例建置,其中屏東最多約占24%、臺南22%、桃園12%、雲林6%、花蓮4%。

採後處理中心與冷鏈系統建置到目前為止相對不足,因為農民團體加工廠不是農企業,配合計畫補助要求共同配合款至少二分之一,沒辦法一次到位,多採分年度辦理,部分在外租用冷藏庫方式因應。所幸行政院以另一筆經費支持農委會推動「建構農產品冷鏈物流及品質確保示範體系」計畫重點的工作,原本是從去年度開始執行至2024年,將提早在明(2023)年完成建置,以滿足未來4年國產大豆面積增加至1萬公頃的目標。

國產雜糧桌遊
農糧署製作國產雜糧桌遊,提供給學校單位做為食農教育教材,讓孩童在遊戲中認識國產雜糧,反應相當不錯。

國產豆奶進校園 找對客層掌握內外銷路

擴大生產也要帶動銷售,農糧署於2019年開始推動「國產豆奶進校園計畫」,並補助產銷履歷豆奶每瓶1.5元、國產有機豆奶每瓶2元,提高學校營養午餐採購意願,今年進一步媒合臺灣大豆產業策略聯盟(簡稱大豆聯盟)與全國校園營養午餐團膳通路,建立採購國產豆漿及大豆原料的採購媒合平臺,目前已有14家業者加入供應,這學期可供應全臺國中小學童飲用800萬瓶產銷履歷豆奶,使用250公噸產銷履歷大豆原料。同時鼓勵豆奶進校園的食農教育課程,推出國產雜糧繪本與桌遊,強化飲食及農業相關知識,建立學生愛好國產大豆的飲食習慣。職校高農部分更推動國產大豆一日生活體驗活動,讓學生實際體驗農田耕作的情境。

成人消費習慣相對根深蒂固,因此輔導主打願為健康付出更多的客群,標榜非基改大豆的國產大豆產品,於7-11、全家、全聯等各大通路上架販售,包括豆奶冰淇淋、米漢堡、大豆紅茶等,並定期定點在農產品市集推廣販售、百貨公司辦理品牌展售會。這個客群策略也適用在外銷部分,2020年臺灣豆乳成功上架日本商店咖樂迪(Kaldi Coffee Farm),今年8月臺灣大豆產品更以百分百非基改大豆的特色,進一步打入日本通路端的神戶物產商業超市。

大豆聯盟今年度成立 有胡蘿蔔也有績效棍子

「大糧倉計畫」進入第6年,為進一步強化大豆產業自主能力,結合農民、農民團體、業者及銷售通路等力量,進行垂直整合與橫向聯繫,農糧署輔導大豆主要產地農民團體及農民代表,共同籌組大豆聯盟於今年1月17日正式成立,分工為生產、加工、行銷、休閒4個小組,並設定相應績效目標,例如生產小組必須和農民契作契銷,除了今年已達成種植面積新增1,000公頃,5年要達到1萬公頃、搶占食用市占率10%的目標。

聽聞大豆聯盟剛成立上路,成員屢傳出發展雜音,我認為主因成員們設想的工作內容不盡相同,且以往很少聚集交流,成立之初當然各做各的,隨著聯盟互享資訊的頻率增加,相信大豆聯盟會愈做愈好,隔閡就會愈來愈小。一如民間已成立並運作多年的指標範例「台灣毛豆聯盟」,固定1個月開一次會,針對日本市場、臺灣市場以及政府政策討論與交流,我觀察目前活動熱烈的「臺灣甘藷產業策略聯盟」還有大豆聯盟,都有機會達到毛豆聯盟的運作情境。

至於反映「大糧倉計畫」積極補助生產,但生產之後銷售無門,導致出現「只種不收」的情況,並不會發生在集團產區,因為計畫補助搭配嚴格條件,較可能發生在面積小又無契作的生產者,農糧署正在研議新的方案,例如無法提出相對申請面積與產量的銷售數據者,只能轉為申請補助較低的綠肥方案,詳細與明確的新規定預計明年公告實施。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作物生產組組長 陳立儀

國立中興大學畜牧學系碩士,曾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科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視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技士、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技士、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技佐。

大豆聯盟大會
2022年1月17日,大豆聯盟於圓山大飯店舉行成立大會,成員們手比「十」,象徵國產大豆搶占食用市占率10%目標。(攝影/游昇俯)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2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