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與洪昇芽菜共同研發生產履歷大豆台中1號黃豆芽產品。
豐年雜誌
大豆台中1號-九月豆 省工省肥好管理:小粒型、高蛋白優勢 新品種加工多方布局

大豆為臺灣重要雜糧作物之一,其籽實含有豐富蛋白質與油分,營養成分佳。國內雜糧仰賴進口,2022年資料顯示,國內進口大豆、小麥及玉米等主要雜糧約873.8萬公噸,其中大豆進口量為274.6萬公噸,占31%,而國產大豆自給率不及2%。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中農改場)自2014年起,執行「再生稻轉作雜糧作物及沿海地區耕作制度調整研究」,推廣中部地區二期作轉作大豆。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2月號 春酒思源 飲究物產風土

臺灣地酒,猶是少年少女。臺灣歷經整整80年的菸酒專賣制度,製酒乃至品飲文化發展因此大大受限。直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前夕,2000年《菸酒管理法》及《菸酒稅法》公布實施,農村製酒率先合法化,隨後因應世貿全面開放製酒,民間製酒業才彷彿從凍結時間的睡夢中醒來,一切從新開始。

新聞
雜糧科研加值應用 高支鏈胺基酸大豆雞精年銷萬盒 甘藷加工創造10倍產值

農業部科研計畫推動開發雜糧作物加工技術,技轉業者加值應用,包括「阿甘薯叔」技轉中興大學技術,開發甘薯熟粉與地瓜拿鐵等產品,已創造出生果10倍以上產值;森康食品公司技轉農試所技術開發大豆雞精產品,造福素食者,成功外銷星、馬、港,年銷破萬盒。

新聞
北部旱作福音 大豆「桃園1號─金圓」早熟高產 脆果加工讓大豆像爆米香酥脆

國內北部大豆主要在秋作栽培,但因冬季有伴隨東北季風而來的雨水及低溫,產量大約只有中南部產區一半,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育成第一個適合北部栽培大豆新品種「桃園1號─金圓」,早熟高產,讓秋作產量可達中南部標準,還有蛋白質含量高、適合機械化栽培等優良特性,預估明年可公告技轉,授權農民栽培。

新聞
食農關鍵字》尋味獵人,只為找回餐桌上的臺灣味

近幾年有一群人不只關注非基改黃豆,更要找回屬於臺灣本土的黃豆。在進口黃豆的利多之下,為何人們願意投入這場復興運動呢?研究臺灣黃豆多年、並實際投入豆製品加工的食材達人徐仲,對於本土黃豆的魅力深有體會,而對本土黃豆這一路走來的發展與推廣,更是有著第一手的觀察。

沈泓志與沈芳如
封面故事
最懂農民和消費者的良心豆包 石廟合作社契作國產黃豆、打造透明加工廠

想到營養美味的常民食材,無論湯滷、乾煎、炒菜,豆皮豆包是許多人的心頭好,但如何讓一塊塊豆包變身改善農民生計的解方,雲林縣石廟雜糧生產合作社(簡稱石廟)理事主席沈泓志,選擇了一條最有勝算卻艱辛的路:興建臺灣第一間符合國際標準的豆包加工廠。他以工廠和合理收購價掛保證,鼓勵農友轉作產銷履歷黃豆,再製成豆包,把傳統產業做出新高度,點亮農村改變的希望。

蔡財興與蔡濰揚
封面故事
大豆聯盟的產銷整合之道 聯內攘外拚增產,食農教育播新苗

人稱「黑豆將軍」的蔡財興,最初為找回臺灣醬油的根,一頭栽入國產大豆復興運動,今年他擔任臺灣大豆產業策略聯盟(簡稱大豆聯盟)總召集人,也積極發揮整合功能、凝聚共識,要讓推廣臺灣大豆,「從原本我一人的想法,變成一個不斷擴張的團隊的想法,走出國產大豆的未來!」

陳立儀
封面故事
客座總編輯|農委會農糧署作物生產組組長陳立儀 國產大豆豐隆 產製銷供應鏈全攻略

臺灣大豆消費市場需求每年約250萬公噸,其中榨油及飼料用占比9成,且多為基改大豆,餘1成供加工製作如豆漿、豆皮、豆干等大豆製品者,多使用非基改大豆,而國產大豆全部是非基改大豆,主要做鮮食用加工,因此,國產大豆市場與進口大豆市場向來有所區隔。如今,後疫情時代及俄烏戰爭等因素影響國際糧食供應緊張,目前進口非基改大豆價格,已較去年同期提高約45%,今年1月至2月份更因航運問題,發生進口非基改大豆嚴重缺貨現象,凸顯國產非基改大豆的優勢。

新聞
硬質玉米與大豆輪作 省水省肥還領兩期作最高14萬元綠色獎勵金

農委會農糧署輔導台灣大豆產業策略聯盟推動硬質玉米與大豆輪作,有助提升國內雜糧自給率,且可以省水、省肥,還可領兩期作綠色環境給付獎勵金;大豆聯盟並導入智能自動化施肥機械,提供有機質肥代施服務,讓有機質肥料施用有效率,更容易被農民使用,減少碳排,農業更永續。

新聞
只有鮮味沒有腥味 國內第一支大豆植物雞精 胺基酸含量匹敵傳統雞精

市面現有素雞精產品大多以菇類、中草藥製成,可發揮緩解疲勞功效的支鏈胺基酸成分很低,無法取代用雞隻做成的傳統雞精,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利用大豆富含蛋白質的特性,開發發酵技術製作「大豆植物雞精」,製成的大豆雞精支鏈胺基酸含量與傳統雞精相當,且富含天然鮮味與菇類香氣,口感如「香菇雞湯」,更勝傳統雞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