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農民和消費者的良心豆包 石廟合作社契作國產黃豆、打造透明加工廠

沈泓志與沈芳如

沈泓志(左)與女兒沈芳如(右)一家人齊心打造國產豆包一條龍經營,強調加工廠設有「透明觀察室」,歡迎民眾隨時突襲參觀。

文/楊雋珩 攝影/王士豪

想到營養美味的常民食材,無論湯滷、乾煎、炒菜,豆皮豆包是許多人的心頭好,但如何讓一塊塊豆包變身改善農民生計的解方,雲林縣石廟雜糧生產合作社(簡稱石廟)理事主席沈泓志,選擇了一條最有勝算卻艱辛的路:興建臺灣第一間符合國際標準的豆包加工廠。他以工廠和合理收購價掛保證,鼓勵農友轉作產銷履歷黃豆,再製成豆包,把傳統產業做出新高度,點亮農村改變的希望。

站在生產線外的透明玻璃窗前,沈泓志正為一組客人解說做豆包的程序。這一家三口沒有預約,單純看到網路分享即前來參訪,對現場落實乾淨、衛生、透明化的程度驚訝不已,沈泓志笑著回應,「我們不怕任何通路商或消費者突襲訪廠,因為我們天天消毒,連水溝蓋都可以掀給你看。」

符合國際衛生標準 乾淨安心看得見

與傳統豆製品工廠最讓人詬病的臭味、殘垢印象大相逕庭,石廟2021年底正式啟用的加工廠,通過HACCP與ISO22000國際雙認證,製程管線均為不鏽鋼材質,動線設計阻絕交叉污染,符合法規要求的食品級工業地板、挑高天花板空調系統、空氣浴塵室等一應俱全。從黃豆入料、洗豆、磨豆漿到分離豆渣的機臺一體成型,人工手製豆包、豆腸後,成品立刻送入包裝區降溫、送入冷凍庫,全程皆在冷涼的密閉環境中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洗豆區特別融入沈泓志洗三溫暖時得到的靈感,「傳統豆皮廠只有單純浸泡豆子,我改良機器不定時打入空氣冒泡泡翻滾豆子,上下層黃豆都會泡得很均勻,利用率更高。」

與廠房高規格硬體相襯的,是稀少的人力配置。每週一到六,沈泓志與太太、兒女等屈指可數的員工,早上5:30燒柴、準備前置作業,7:30~17:30產線運轉,接著清潔消毒至21點收工,一班制各司其職,還不包括分神處理訂單出貨和行銷等業務。這麼辛苦,除了本國籍員工難找、申請移工一再延宕,沈泓志肩上已無法復加的債務重擔,讓他們暫時不得不如此。

「我砸了1億,從2017年起花了4年修修改改,終於蓋好這間工廠,中間沒拿政府一毛錢補助。」他把房子和田地都拿去抵押貸款,工廠營運前7個月都虧錢,直到最近才打平成本與銷售額,黃豆日用量約500公斤,僅占產線2.5公噸滿載量的五分之一。唯一稱幸的是,沈泓志本業是做環保回收業的廢木材處理,因此工廠燃料爐所需的薪柴,取得成本較低。

製作豆製品過程
豆子完成浸泡洗豆後,沈泓志的兒子沈祐豪操作儀器,輸送豆子接續進行煮豆漿、磨豆漿、脫豆渣的步驟。
豆包包裝區
剛做好的豆包,會立刻送進包裝區、平放在網格臺面上,以空調18°C和大風扇快速降溫5分鐘,即裝填冷凍。

惦記父親的話返鄉做農 串連產銷「儲」是瓶頸

為何在事業穩定時人生大轉彎,投身不熟悉的豆皮產業?沈泓志出身雲林斗南農三代,年輕時逃避務農從商,直到父親臥病在床,「每個做田人,交代孩子的話,永遠是不要賣掉田地,要好好利用和傳承。」老人家臨終前的盼望與對家鄉農業的情感在他內心迴盪,層出不窮的食安風暴,也令他不斷思考,該如何建立一個對環境、農民、消費者權益都更有保障的生產模式。

他去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南場)上課認識稻豆輪作,認為此舉有利連續種稻的田地恢復地力、增加農民收益並緩解地層下陷,決定推廣種植黃豆,並動念蓋一座領先業界標準的加工廠,發展豆皮豆包作為主力產品。同時成立合作社說服農友加入契作,請臺南場專家輔導產銷履歷相關的安全用藥知識,再以1公斤35元保價收購。

2021年他自種及與嘉義義竹、桃園觀音農友契作的黃豆共70公頃,以高雄選10號為主,目前產量難以擴增,主因是合作社尚缺固定的採收機隊、乾燥冷鏈設備以及倉儲空間。「產儲製銷四個環節,我們現在的問題在於『儲』,因為大豆收成與割水稻撞期,我們幾乎找不到在地業者幫忙採收,想乾燥必須配合乾燥廠有空的時間,冷鏈儲存得載到臺中,光這些運輸成本就要8~10塊。」因此沈泓志提到,眼前最迫切的要務便是明年會尋求政府協助購置採收機和集貨場。

講契作要真正共好 談補助應具體受惠

「現在大家都要種玉米,因為有政府保障收購,人家都笑我們傻瓜才種豆子。」嘉義縣義竹鄉農民丁俊杰和顏建璋,去年與石廟契作高雄選10號約30公頃,顏建璋從硬質玉米轉作黃豆已有7年經驗,細心的肥培與雜草管理,反應在發芽率百分百、1分地收成290公斤的超高產量上。他直言,生產對農民不是問題,與石廟合作的收購價有利潤、有豆包加工廠擔保銷路,才是他們肯持續種大豆的關鍵。

沈泓志附和,農民最在意誰願意契作、收購價和給付方式,然而現今大豆產業實際運作的情形,卻對真正用心的小農很不友善。農政單位一味頒布種植獎勵辦法,鼓吹農民種大豆,卻避談核心的保價收購與產銷斷鏈問題,放任部分廠商和契作主體戶剝削農民,「硬是用每公斤20幾元收購,對農民根本不夠成本。」即使在地義竹鄉農會曾表態協助收購,丁俊杰亦感嘆,「農會只收購1年,而且還要我們自己找廠商,農會當媒介,再扣我們契作價3塊錢。」

丁俊杰、顏建璋與陳雅馳
嘉義義竹農友丁俊杰(左)、顏建璋(右)與桃園觀音農友陳雅馳(中),和石廟契作產銷履歷黃豆邁入第二年,主要種植高雄選10號。

「多數人不是不種大豆,就是種了只為領補助金,明明可以收成也放任不管,我們務農的人最生氣這種暴殄天物。相反地,我真正有種有收,卻曾經一整年種子、肥料、耕耘機的錢都花下去沒錢了,豆子交出去,等一年才拿到錢,換作是你要種嗎?」顏建璋的語氣滿溢無奈。對此,農糧署正積極輔導建立契作面積達30公頃以上的集團產區,共同採購資材及統一分級制度進行計畫生產,同時以「契作契銷」模式完善產銷鏈結。

除了直指業界沉痾,導致生產端缺乏認真種植的誘因,沈泓志也呼籲,政府針對豆農的農機具補助應更接地氣。他指出,雖然政府拋出購買設備補助二分之一的美意,但萬物齊漲下,除了獎勵金不是浮動,所有物資成本都已攀升,看得到、吃不到的,更包括天然災害補助。

今年全臺大豆一期作碰上梅雨來襲,收成全泡湯。顏建璋納悶,先不提黃豆、黑豆、毛豆同科同種,但同產區的受災核定並不同調,農業局對大面積農戶請領災損,迅速通過,「我們去申報,卻被說面積太小、不符合門檻。他們勉強答應勘災,結果下雨2個月後才來,大豆田都生雜草了,再來懷疑我們沒管理,感覺簡直在糟蹋人。」

毛豆
顏建璋的黃豆二期作約20幾天,用心管理下幾乎沒有病蟲害,最大的困難是欠缺機具,讓他的採收、乾燥時程只能受制於人。

100%非基改國產豆包 香濃、紮實、人人買得起

正因深刻體會農民的困境,沈泓志身為合作社主席,有資源不寡占、有機會就為農民反應心聲,並致力打造從種植到銷售一條龍的豆包供應鏈。面向市場端,他清楚東西再好,沒有實際銷售量,就無法回推契作端擴大面積。因此石廟的末端定價貼近一般消費者,國產非基改黃豆豆包一盒450克賣140元,使用加拿大非基改黃豆豆包則賣120元,目前主要上架各地農會直銷門市,業績極佳,「買國產和加拿大的客人比例是7:3,大家只要知道原來有國產的選擇,都很樂於支持在地農民,而且好吃騙不了人。」

他分享,進口大豆放在無冷鏈的貨櫃中長程運輸,品質大打折扣,對比之下,國產黃豆煮出來的豆漿豆香濃郁,經鐵盤底部200°C蒸氣加熱後,豆漿表面遇冷凝結出一層水嫩光滑的薄膜。觀察沈泓志的女兒沈芳如製作,只見她一雙長筷俐落勾起整張豆皮,兩手在空中摺疊不到10秒,不規則四角收斂為長方,再疊加成飽滿方正的豆包,放入手邊的大圓盤中,繼續跟著她移動到下一格。

製作豆包
製作豆包考驗雙手技巧和耐心,工作人員小心翼翼撈起剛凝結的豆皮,熟練地摺疊成型。

「真正的豆包很黃、油油亮亮,因為有很高的蛋白質和天然油脂。我們的口感也特別Q,不像菜市場賣的比較鬆鬆軟軟,這些與原料新鮮度、底盤材質、手工都有關係。」沈芳如去年大學剛畢業,跟著媽媽先去其他豆皮廠學了一個月就上火線支援,做8個月瘦了8公斤,因為她不只負責產線加工,也會隨沈泓志拜訪契作田區,同時經營下游通路和社群行銷。

生豆包
除了原料水與黃豆,生豆包無其他添加物、飄散自然豆香,呈現亮黃水嫩的光澤。

放眼外銷蓄勢待發 輔導去化廣納豆製品

一度累到想當逃兵,客人反饋的電話和超高回購率,讓她逐漸相信父親的眼光,「我們全家都知道這條路是對的,只是路途真的很艱辛。」看眼前,是草創期新手加上缺乏人脈背景的劣勢,看未來,他們已與競爭對手拉開距離。今年6月石廟拿到全國第一家豆皮加工TAP產銷履歷標章,下一步正瞄準清真認證,期待拓展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的外銷商機,並準備正式打入慈濟等國內素食客群及大通路。

石廟的國產豆豆包系列產品
石廟的國產豆豆包系列產品,定價和市售進口豆豆包相差不遠,放在各地農會超市、社區型店舖販售,大獲好評。

針對農糧署媒合國產大豆進入學校營養午餐系統,沈泓志也建議,除了目前穩定供應的豆漿,政府應扶持其他大豆加工品齊頭並進。「100公斤黃豆,如果做豆漿是8噸;做豆包、豆腐、豆干是80公斤,你說喝掉8噸豆漿和吃掉80公斤豆腐,哪個比較快?」他認為從大量去化國產豆的角度出發,後者效率較高,三餐皆食用的可行性較大,更有利從消費端形成拉力帶動生產。

從決定蓋加工廠那天起,現實壓力和對夢想的執著,讓沈泓志沒有一刻停下腳步,他的當務之急,除了補齊人手,心心念念的仍是想盡快完善合作社從產到銷的自主能力,照顧更多農民。「豆包是勞力密集產業,無法機械化,我把這個事業做到第一,我可以傳下去為孩子鋪路,讓農民增加收入,讓土地輪作循環,讓民眾吃到好食品。」即使現在再苦,他相信自助者天助之,只要腳踏實地經營,所有付出終究會被看見。

豆包料理
沈泓志分享,生豆包乾煎就很美味,也可加入蔬菜拌炒或煨煮吸附湯汁。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2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