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契作
讓學生吃飯吃得更安心!農業部農糧署公開競標擇定65家優良廠商,提供通過產銷履歷驗證114學年度學校用餐食米,即日起開放學校申購。農糧署表示,新學年度履歷米全數來自稻米產銷契作集團產區生產,比照公糧以市價2分之1優惠價格供應,價差全數由農糧署補貼吸收。
源興居生技公司保種多年,為了讓「源興牛」種原商業化、讓國人吃得到,逐步建立臺灣的和牛產業,源興居生技啟動「源興牛千頭代養計畫」,廣邀國內牧場代養。國內Fine Dining精緻餐飲指定使用牛肉牧場芸彰牧場及農場晃晃率先表達合作意願,國內牧場過去特地引進澳洲和牛育種,國內自有和牛種原,讓兩家牧場對培育臺灣和牛充滿期待。
國產臺灣鯛有四成做外銷,「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改變傳統向魚販收魚模式,直接與漁民契約養殖,穩定外銷供貨規格與品質;不僅水產養殖、加工取得多項國際認驗證,合作社更因應國際淨零趨勢,率先為自家魚片碳盤查,把握產品每個可能銷售的機會。全球水產養殖面臨升溫挑戰,口湖合作社更獨家研發智能養殖技術,要讓這尾臺灣鯛繼續游下去。
國內酪農產業2023年生乳產量已超過47萬公噸,其中八成由統一、光泉、味全、義美等四大乳品廠收購。大型乳廠往往兼營國際貿易,除了向國內酪農收乳,也會進口國外乳品,具調配乳品乳源的能力,甚至自有銷售端的超商通路,掌握乳品上架販售。過去兩年乳廠紛紛要求酪農減產,嚴格執行合約收乳量限制,超量即不以品質加價收購,或是只以低價收購,讓酪農大感壓力。
地瓜,也稱番薯或甘藷。在早期臺灣經濟困頓的年代,地瓜曾是農家子弟充飢或餵養豬隻的常用作物,與臺灣農村的命脈緊緊相依。身為農村子弟,「瓜瓜園」的產地經理沈奕岐回憶長輩談起童年的印象,總少不了那道番薯籤永遠比米粒多的「番薯籤粥」。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耗時7年育成國內第一支燉飯米品種「花蓮26號」,具有直鏈澱粉高、心白比例高等適製燉飯的特性,口感Q彈更合於臺灣人胃口。業者技轉契作有機栽培,收購價格是一般慣行米一倍以上,售價可望趨近進口燉飯米每公斤200元的水準,甚至有外銷國際市場的潛力。
想到營養美味的常民食材,無論湯滷、乾煎、炒菜,豆皮豆包是許多人的心頭好,但如何讓一塊塊豆包變身改善農民生計的解方,雲林縣石廟雜糧生產合作社(簡稱石廟)理事主席沈泓志,選擇了一條最有勝算卻艱辛的路:興建臺灣第一間符合國際標準的豆包加工廠。他以工廠和合理收購價掛保證,鼓勵農友轉作產銷履歷黃豆,再製成豆包,把傳統產業做出新高度,點亮農村改變的希望。
豔陽炙烤著大地,嘉義縣義竹雜糧生產合作社(以下簡稱義竹合作社)理事主席翁育群一邊拭汗,一邊向觀摩訪客熱情講解大豆田的管理方法。他活用電子背景的管理專業,從細節組織大局,讓前段種植生產、後段採後處理相得益彰,為農民落下的每一滴汗水爭取最大效益。
大豆有三寶,黃豆、黑豆和毛豆。不說飼料與榨油用途,只說給人吃進肚,簡單點的豆漿、豆腐、豆干、豆皮、味噌……到現代感十足的運動補充品高蛋白粉、環保蔬食者吃的植物肉等,而最好的國產豆奶當然先給孩子!國產雜糧復興,鮮食大豆先行!新鮮、安全、健康、非基因改造、低碳足跡、可追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大糧倉計畫」準備好了,6年來大豆種植面積快速成長,今(2022)年1月「臺灣大豆產業策略聯盟」成立,將以產業自主模式,透過垂直整合、橫向聯繫,完善大豆產業鏈!
國際玉米價格高漲,近期現貨價格已達每公斤15元,高於農委會農糧署輔導契作收購每公斤9元,但現行規定高於契作收購價價差20%至40%會由契作主體收繳作為基金,農民不滿收入所剩無幾,農糧署允諾今年硬質玉米高於契作價格收益全數給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