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牛肉消費五年成長36% 「源興牛」啟動千頭代養計畫 芸彰牧場、農場晃晃參戰

源興居生技公司啟動「源興牛千頭代養計畫」,廣邀國內牧場代養。(攝影/游昇俯)

已故前總統李登輝為臺灣尋找到「但馬牛原原種」的「源興牛」,由源興居生技公司保種多年,為了讓此珍貴肉牛種原商業化、讓國人吃得到,逐步建立臺灣的和牛產業,源興居生技啟動「源興牛千頭代養計畫」,廣邀國內牧場代養。國內Fine Dining精緻餐飲指定使用牛肉牧場芸彰牧場及農場晃晃率先表達合作意願,國內牧場過去特地引進澳洲和牛育種,國內自有和牛種原,讓兩家牧場對培育臺灣和牛充滿期待。

「源興牛千頭代養計畫」將由源興居生技提供種牛、血統管理與技術指導,與牧場「契作代養」,合作牧場負責飼養與育成,再由源興居生技收購、屠宰並銷售。源興居生技15日舉辦計畫啟動記者會,並邀請合作牧場芸彰牧場總經理張志名、農場晃晃創辦人陳柏吟及中央畜產會董事長蘇治芬等人,在源興居生技董事長劉泰英陪同下,來到位於花蓮鳳林兆豐農場的源興居牧場,實地訪視這個本土重要肉牛種原。

源興居生技公司15日舉辦「源興牛千頭代養計畫」啟動記者會。(攝影/游昇俯)

人稱「泰公」的劉泰英大約每年會有一兩次機會回到源興居牧場,這天重回牧場,劉泰英說,看到源興牛就會想到李前總統,李前總統也不過來過牧場兩次,之後便因健康違和無法親自照養,因此他受李前總統囑託要完成「臺灣人吃臺灣牛」的夢想。劉泰英表示,源興牛落腳花蓮9年,好不容易培育到200頭,產能仍不足、一周宰不到一頭,但國內市場需求旺盛,推估要增產達千頭才具經濟規模,牧場現有6公頃土地不足容納,因此啟動代養計畫。

源興牛代養計畫預計以三年時間擴增達千頭規模,其間將由畜產會提供技術諮詢,並協助推動跨縣市的代養合作與資源整合。蘇治芬表示,臺灣養牛產業須發展在地特色、自己的品種,敬佩源興居生技以私人企業、在沒有政府資源支持下,為源興牛保種投注這麼多心力,期待臺灣和牛品種走向商業化,在本土生根,她對千頭代養計畫樂觀其成。

人稱「泰公」的劉泰英(前排左2),每當回到源興牛牧場,就不免想起李登輝前總統。(攝影/游昇俯)

中央畜產會董事長蘇治芬(左2)期許臺灣和牛品種源興牛走向商業化。(攝影/游昇俯)

國人牛肉消費逐年攀升 源興牛新品種有望成臺灣特色牛肉

國內一年牛肉消費量約18萬公噸,但國產牛肉年屠宰量僅8千多公噸,自給率不到5%,大部分需求仰賴自美國、澳大利亞、巴拉圭、紐西蘭等地進口。芸彰牧場總經理兼台灣肉牛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張志名表示,國人牛肉總消費量2019年為13.3萬公噸,到2023年已成長至18.1萬公噸,五年來成長量相當「恐怖」,而且臺灣是日本和牛第二大進口國,對高價牛肉產品需求非常旺盛,看好高品質牛肉市場。今年因「臺紐經濟合作協定」全面生效淘汰寡產乳牛,牛源不足,肉牛價格更是高漲,從平均一公斤140元漲到180元,淘汰一頭肥育母牛要16萬元,等於可以到澳州買一頭坐飛機進口,還有多餘的錢。

臺灣肉牛以荷蘭乳牛品種荷士登為主,肉牛來源長期依賴酪農提供的小公牛、淘汰母牛,無論市場需求有多少,肉牛產量始終受限於酪農業;張志名表示,源興牛去年完成命名登記,此前肉牛協會會員大部分不知道這個品種,對畜養戶來說「很神秘」,國內缺乏肉牛種原,源興居生技提出代養計畫,提供具在地特色牛種給農戶飼養,進而變成國內特色食材,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芸彰牧場總經理兼台灣肉牛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張志名對國人牛肉消費爆發性成長感到訝異。(攝影/游昇俯)

芸彰牧場是農牧整合的肉牛肥育中心,可以契作的格外品蔬果、馬鈴薯、紅蘿蔔、酒糟等副產物替代進口飼料,餵飼肉牛,並延伸經營溫體牛火鍋、鐵板燒等直營店,標榜牛肉「從牧場到餐桌」僅8至12小時。

張志名指出,因國內飼料廠大部分在西部,飼料運到東部每公斤加2元,東部飼料貴、可供養牛的農業副產物少,相比之下西部牧場做肉牛肥育較具優勢;現在因小牛成本高,各牧場畜舍多少還有些空間,建議源興居生技可以找這些農戶代養,農戶將畜舍擠滿,收益也比較好。芸彰牧場目前主要飼養澳洲和牛與荷士登雜交一代(F1)的肉牛,仍有2、300頭空間可以代養。

農場晃晃富育種經驗 源興牛育成臺灣和牛潛力高

有別於芸彰牧場目前以飼養荷士登系列肉牛為主,農場晃晃則以澳洲和牛配種安格斯系列肉牛著名,以高品質亞麻籽飼料餵飼安格斯黑牛,經營高端牛肉市場,擁有頂級油花的安格斯牛肉每公斤可賣到3,800元高價。農場晃晃有意與源興居生技合作飼養,以源興牛與安格斯牛雜交育種。

源興牛血糖值高,牛肉口感較甜,愈咀嚼肉香愈加滿溢口腔,不同於日本和牛入口即化,但臺灣有望透過育種,育成具在地特色的臺灣和牛。(攝影/游昇俯)

農場晃晃是106年參與農委會(今農業部)專案進口安格斯計畫牧場之一,相較其他牧場現今留存安格斯牛已不多,農場晃晃卻至今維持仍有大約2千頭純種安格斯牛。陳柏吟說,過去她就知道臺灣有「源興牛」,但無緣接觸、仍是個神祕的牛種,不然臺灣有自己的和牛,她也不必買一頭60萬元的澳和來育種;育種過程辛苦、充滿不確定性,但她樂見國內肉牛有新品種,期待養成臺灣源興─安格斯牛。

陳柏吟指出,安格斯牛肉多,和牛則是帶有滲脂率高的基因、容易養成油花,她養和牛有8年經驗,已經累積出看外貌體型就可判斷油花表現的經驗;從畜舍看過源興牛本尊後,陳柏吟說,源興牛「長相(與澳和)差不多、大同小異,就是和牛的老祖先」,「有機會」養成臺灣和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