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玉米價格高於契作價 農糧署允諾收益全數給農民 取消收購上限

農糧署允諾今年硬質玉米高於契作價格收益全數給農民,並取消每公頃6公噸契作收購上限。(圖片提供/種苗改良繁殖場)

國際玉米價格高漲,近期現貨價格已達每公斤15元,高於農委會農糧署輔導契作收購每公斤9元,但現行規定高於契作收購價價差20%至40%會由契作主體收繳作為基金,農民不滿收入所剩無幾,立委蘇治芬、蔡易餘日昨協調農糧署與農民座談,農糧署允諾今年硬質玉米高於契作價格收益全數給農民,並取消每公頃6公噸契作收購上限。

農糧署鼓勵農民轉作進口替代作物硬質玉米,除提供綠色環境給付轉作獎勵金每公頃6萬元,並輔導農會等契作主體以每公斤9元契作收購,往年進口硬質玉米價格每公斤約6、7元,契作價格較高可發揮鼓勵種植的作用,但農產品市場價格本有波動,因此契作收購規範原定當硬質玉米市價達9至10元間,高於9元的價差80%回饋農民,但20%由契作主體收繳作為基金;市價達10元以上時,價差60%回饋農民、40%作為基金。

近來因國際航運不穩、航運價格上漲,連帶使國際玉米價格翻漲,現貨每公斤15元已高出契作價格5、6元之多,但價差20%至40%要被收繳作為基金,引發農民不滿。農糧署糧食儲運組組長黃昭興表示,往年國際玉米價格低,契作主都是虧錢協助收購,因此基金有平衡損益作用,且基金本也得使用在農民身上,用途必須報農糧署核准,但農民希望收到實質收入,農糧署研議輔導契作主將價差收益全數給農民。

黃昭興指出,國內硬質玉米主要種植彰化、雲林、嘉義、臺南等縣市,面積約1.5萬公頃,年產量約7.1萬公噸,從1月起採收到5月,農民收成後農會會先以契作價格算給農民,但要等當期作收成全部結束、所有玉米賣完,才會加權結算回饋給農民;因此現貨價格15元,但隨著之前延誤的進口玉米船班陸續到港,未來價格可能還有波動,這期作價格是否高於契作價格還未知。

往年國際玉米價格低,為避免發生以低價進口玉米混充繳售契作,契作收購每公斤9元設定有每公頃6公噸收購上限,多餘產量可以市價收購;若農民管理不善,每公頃產量未達2.5公噸,契作收購價格9元不變,但綠色環境給付獎勵金每公頃6萬元就須依比例扣減。

因國際玉米價格高於契作價格,不至於發生以進口玉米充繳情事,農糧署也同意今年取消繳售數量上限。黃昭興說,產量不足每公頃2.5公噸,若是受天災、環境等因素影響,不歸咎於農民的管理,經農糧署、農業改良場與地方政府會勘確認,也可不扣減綠色環境給付獎勵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