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vest7111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1年11月號 島嶼精釀-以啤酒工藝淬鍊農產新火花

有別於大量生產的商業啤酒,精釀啤酒業者堅持少量多樣與原創精神,經過無數次試驗,耗資費時推出各種酒款,有的獵奇奪目,有的雋永暢銷,帶給世人無窮驚喜。臺灣農業技術精良,品項繁多,提供釀酒人源源不絕的創作素材,各大精釀啤酒品牌,近年爭相從臺灣在地農產汲取創意,以釀酒工藝淬鍊出新滋味,在各項國際比賽大放異彩。精釀啤酒精神,象徵的是無限可能,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支爆紅的作品會是什麼。

新聞
淨零排放與農業調適雙軌並進 水稻收入保險明年開辦 減產20%即理賠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應邀發表「臺灣農業部門的氣候變遷調適策略與淨零途徑」專題演講,他致詞指出,2040年全球升溫攝氏1.5度已是必然,因應氣候變遷的調適策略與淨零排放要同時做,調適是有成本的,因此要從有助淨零排放的先規劃。

農委會希望在不考慮現有林業碳匯之情況下,達到淨零排放,農田的土壤將是重要碳匯來源。
新聞
農委會淨零辧公室啟動 發展土壤碳匯首度提出免耕固碳計畫

農委會9月宣布成立「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展開運作,全面盤點淨零路徑缺口,並規劃試辦農業碳匯、減碳及碳排價值化,以鼓勵與輔導雙管齊下,達到減少碳排及增加碳匯效果。尤其,土壤將是繼森林後,另一大重要碳匯來源,農委會將首度進行不翻耕的固碳實驗計畫,為邁向淨零排放之路扎根。

新聞
現金救助首納氣象條件免現勘 10縣市逾50種作物均適用

農委會首度考量災害性氣象因素,公告嚴重受損農作物地區及品項,基層公所現勘時得免確認作物損失率,即給予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雖然無須確認作物損失率,但仍需確認農民有種植事實才得予救助。目前公告適用免現勘品項含括10縣市、50種以上的作物。

新聞
2060留住冬季農委會祭出三大策略 陳吉仲:沒有人是局外人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氣候變遷報告,中央研究院進一步分析臺灣未來氣候變遷狀況,在全暖化情況下,夏天愈來愈長,冬天愈來愈短,最糟可能2060年就完全沒有冬季氣候。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11)日宣誓農業部門將全面啟動氣候變遷調適策略及淨零排放執行路徑,「氣候異常最終受害者是農民與消費者,面對嚴峻的氣候變遷,我們沒有人是局外人」。

新聞
讓青蔥不怕豪雨 農試所減藥栽培管理可減少一半產量損失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開發出一套抵抗環境逆境的青蔥減農藥栽培管理技術,透過篩選不帶病毒的健康種苗,可提高青蔥產量20%;平時以安全資材預防病蟲害,減少農藥施用,雨期再精準用藥,甚至可減少青蔥產量50%的損失。

新聞
2060年臺灣恐無冬天 果樹類作物首當其衝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9日公布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AR6),包含科技部「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在內的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團隊,隨即依此提出臺灣氣候變遷評析更新報告。

新竹容易缺水,青農吳建良試驗臺版「不整地栽培」,希望找到氣候變遷下農業的未來。(攝影/王志元)
新聞
【護土固碳02】與氣候變遷搏鬥 臺版不整地農耕尋找解方

「不整地栽培」又稱免耕農法,在一期作中先種植黑麥等覆蓋作物,長到一定高度時,再用「滾壓機」輾壓作為天然抑草蓆,之後才開始種植主要作物。覆蓋作物下的土壤可避免雜草生長及土壤水分蒸發,輾壓後的殘株則作為補充土壤有機質的來源。

農業、土壤、老農、農民、臺灣
專輯
【護土固碳】施肥超載過度翻耕 農地裡外的永續危機

地球表面上薄薄一層的土壤,是陸地中最大的碳匯(carbon sink),失去固碳能力的土壤,將讓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加劇。農業固碳的潛力正受矚目,但目前人類的農業開發仍是碳源之一,施用肥料及翻耕等栽培過程亦會排放溫室氣體,推助暖化升溫。

新聞
藏水於農 農委會爭取水源涵養經費擴增達50億元

農委會提出四大策略持續強化山坡地及國有林地水源涵養,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22)日表示,農委會山坡地水源涵養措施經費一年僅40億元,「絕對不夠」,將向行政院爭取增加10億元,達50億元,確保每年110多億公噸水源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