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淨零辧公室啟動 發展土壤碳匯首度提出免耕固碳計畫

農委會希望在不考慮現有林業碳匯之情況下,達到淨零排放,農田的土壤將是重要碳匯來源。

農委會希望在排除林業碳匯的情況下,達到淨零排放,農田的土壤將是重要碳匯來源。(圖片來源/豐年社資料庫)

面臨氣候變遷衝擊,農委會9月優先宣布成立「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展開運作,全面盤點淨零路徑缺口,並規劃試辦農業碳匯、減碳及碳排價值化,以鼓勵與輔導雙管齊下,達到減少碳排及增加碳匯效果。尤其,土壤將是繼森林後,另一大重要碳匯來源,農委會將首度進行不翻耕的固碳實驗計畫,為邁向淨零排放之路扎根。

今(2021)年4月世界地球日,總統蔡英文宣示將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及路徑規劃納入評估,「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是指碳的排放量和吸收量持平,能夠中和,使得總的碳汙染為零。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這次是農業部門第一次提出淨零排放,2018年農業部門排放量為5,806千公噸CO2當量,林業部門碳匯量為21,507千公噸CO2當量,相抵下「農業部門早就淨零」,但農委會帶著更大的野心與責任感,規劃帶領農業部門在不考慮現有林業碳匯之情況下,達到淨零排放,甚至是負排放。此外,農委會也預計於今年底或明年初打造「農業循環經濟園區」,找出極端氣候下的淨零循環農業運作示範模式。

臺灣林業部門碳匯量達2萬餘CO2當量,包含林業在內的農業部門實際上為負排放。(圖片來源/chasing lin on Unsplash)

臺灣林業部門碳匯量達2萬餘CO2當量,包含林業在內的農業部門實際上為負排放。(圖片來源/chasing lin on Unsplash)

農委會將逐年編列100億元  投入極端氣候因應對策

長久以來,氣候災害無情吞噬農漁民辛苦勞動成果,近5年來農業部門受到氣候變遷影響,平均1年損失123億元。陳吉仲說,隨著全球平均溫度上升1.5℃已無法避免,伴隨而來的極端天氣,包括嚴重乾旱或超大豪雨等機率大增,甚至將會變成常態,如何尋找與自然共存的策略,實在已經刻不容緩。

農委會「農業淨零辦公室」於9月1日正式運作,目標半年內完成農業部門的氣候變遷調適策略及淨零碳排路徑細部方案,將逐年編列至少100億元預算,執行相關對策。

農委會企劃處長兼任農業淨零辦公室執行長莊老達表示,農業肩負糧食安全的責任,畜牧養豬、牛和雞,或是農耕種水稻的過程會產生碳排,統統零排放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須透過森林、土壤、海洋來增匯抵消排放。目前森林碳匯已發展成熟,「土壤碳匯」將是最具潛力的機制。

護土固碳國際趨勢  農委會鼓勵農民減少翻耕

法國於2015年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COP)締約國大會(COP21)提出「千分之四倡議」(4 Per 1000 Initiative: Soils for Food Security and Climate),認為利用土壤固碳,全球每年提高土壤有機碳含量4‰,將可抵消人類活動所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且有益土壤健康,有助提升農作產量、維護糧食安全。

植物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經過光合作用排出氧氣、形成碳水化合物,碳就成為植株及根系的一部分,隨植株凋落與生理代謝回歸地底,成為土壤有機質一部份。土壤有機質約含有58%的碳,當有機質進一步分解形成腐植質,需要數百年才能分解,土壤正是陸地系統中最大的碳匯(carbon sink)。

莊老達表示,現今農業耕作模式中,過度翻土和整地,會促使土壤微生物大量分解土壤中的有機質,有機質中的碳便在微生物分解下形成二氧化碳,重新逸散回大氣中,因此固碳最好的方式是盡量不要擾動土壤,減少耕犁、直接播種,以及增加有機栽培等。

為了找出哪一種耕作、輪作模式對碳的管理最有效益,並計算碳排,農委會未來將透過農業試驗所及各改良場共同合作,進行傳統農耕及不翻耕的對照實驗計畫,蒐集數據分析,提供未來決策參考。

農業循環經濟園區  作為未來農業碳交易基石

在減量方面,農委會規劃畜牧場沼氣再利用、畜牧糞尿水施灌農作、加強畜牧場裝設節能設施,以及稻殼取代燃油節能減碳等。莊老達說,企劃處與科技處正共同規劃「農業循環經濟園區」示範場域,將減量的作為化為應用實踐,以及整合所有技術,目前正在挑選場域,希望明年可以落地試行。

莊老達描繪願景指出,循環園區裡會有一個豬場,豬場上面蓋太陽能板,旁邊種植再生能力強的狼尾草,因沼氣發電後會產生沼渣、沼液,可以拿來澆灌,以及透過沼氣做燃料烘乾狼尾草,然後烘乾後拿去種菇。「因為種菇需要用木屑,改用狼尾草做成太空包養菇,就不用砍樹了,而且效果不錯。」

狼尾草乾燥系統。(圖片提供/農試所研究員石信德)

狼尾草乾燥系統。(圖片提供/農試所研究員石信德)

園區第二階段的挑戰則較大.莊老達說,菇體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呼吸和代謝作用,會不斷產生二氧化碳和其他氣體,可透過「二氧化碳施肥」來種菜。目前可用二氧化碳施肥的作物很多,例如高價位蔬菜、沙拉用的生菜Baby Leaf等。

莊老達說,「二氧化碳施肥方式,溫室種菜的密閉性要好,才有效果,而且還有一個好處是可以降溫,因為菇種在環控菇舍裡,從菇舍出來的空氣是冷的,例如杏鮑菇,出菇溫度15至17度,加上菇類換氣量很大,菇舍換氣出來低溫空氣導入蔬菜溫室就可以跟降溫了。」

狼尾草太空包栽培杏鮑菇情形。(圖片提供/農試所研究員石信德)

11月下鄉跟基層農民、地方政府及鄉鎮公所展開對談

為與農民溝通氣候變遷的衝擊,農委會於年底前將舉辦一系列座談會,企劃處指出,目前規劃舉辦20幾場座談會,分三階段進行,首先是跟全國各縣市的農民、農團、鄉鎮公所,希望能廣泛收集基層意見。

接著進入北、中、南、東四區的區域會議,聚焦研議遭受氣候變遷衝擊的主要農產的因應對策。最後進入全國會議,完成農業氣候調適與淨零排放策略的具體方案議定及推動規劃。第二階段為盤點淨零路徑及列出缺口;以及第三階段是規劃推動農業部門碳交易,包括碳權及定價的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