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5年1月號 2025紐乳叩關 臺酪爭鮮

12年前的癸巳蛇年年尾,臺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開始生效,12年來紐西蘭液態乳關稅配額逐漸擴大、配額內免關稅,至今年全面開放無上限的零關稅紐乳。紐西蘭、美國、澳洲等國乳品早已陸續來臺,近年新增品牌尤多,臺灣酪農難免擔憂利潤乃至生存空間受到影響,紐乳全面開放後將牽動未來更多貿易協定,同樣要求乳品零關稅。面對進口乳品,臺酪爭鮮,已是風味、品牌與產地識別的戰場。

面對氣候變遷除了淨零排放,也需要搭配調適策略,應對極端氣候更頻繁發生的現況,維持農業生產保障糧食安全。(攝影╱林清華)
農觀點
追求2050淨零排放 「調適」策略亦不容緩:氣候增溫2.5℃恐難避免 七大措施保障農業生產╱陳吉仲

因應氣候變遷,聯合國提出「減緩」(mitigation)和「調適」(adaptation)兩大策略。近年各界關注2050年淨零排放,提出各項減碳、增匯措施,期望溫室氣體排放量與碳匯量達成平衡。然而如火如荼推動淨零時,原本是因應氣候變遷主軸的調適策略,須同步落實執行,兩者缺一不可。

新任漁業署署長王茂城(圖右)正式就任。(圖片提供/漁業署)
新聞
農業部漁業署新署長上任 王茂城提經營五大策略 盼接地氣傾聽漁民心聲

農業部漁業署舉行新任署長交接暨宣誓典禮,由原海洋委員會海洋資源處處長王茂城接任。王茂城希望漁業署多傾聽漁民聲音,更「接地氣」,並提出五大策略,涵蓋衛生安全、合法捕撈生產、友善環境生態、社會責任、淨零轉型等面向,盼同時掌握國際趨勢,也能扣合國家政策。

農林產業生物質剩餘資源循環場觀摩會,由農糧署主任秘書陳啓榮現場致詞。
新聞
農業資源零廢棄 永續利用創多贏!農林產業生物質剩餘資源循環場首發啓用

為有效循環利用生物質剩餘資源,農業部農糧署輔導恆春鎮農會設置「農林產業生物質剩餘資源循環場」,預估該場運轉後,每年可去化恆春半島5,000公噸以上果樹枝及銀合歡等農林產業剩餘資源,並能加值產製菇蕈栽培介質及生質燃料顆粒等產品。

新聞
飼糧益生菌、微生物除臭 芽孢桿菌與氨氧化菌應用在畜牧生產

隨著生物技術的進步,細菌廣泛被應用於大規模的工業發酵,如生產酒精、味精及其他有機酸。隨著基因工程技術的興起與進展,使得細菌成為生產重組蛋白質(如胰島素和生長激素)的理想宿主。部分細菌亦被用於處理環境污染,以及開發為益生菌和益生元產品,以提高經濟動物的生產效能,並優化養殖環境。

圖片來源/123RF
新聞
循環利用創造雙贏!番茄採種副產物供家禽飼養 提升雞蛋品質

消費者在選蛋品時,常會選擇蛋黃顏色偏深黃色(或橘色),蛋禽飼養業者為了迎合大眾以及提高價格,會在飼料中添加胡蘿蔔素、蝦紅素等脂溶性色素,這些天然色素對飼養家禽蛋黃的著色及營養相當重要。因此,可以將番茄副產物如果皮渣、果肉添加於飼料中,且有維持飼養禽畜健康之效益。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7月號 守護臺灣豬隊友 百億升級 非疫永續

臺灣豬傳統豬瘟拔針屆滿一年,即將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申請成為非疫區,臺灣生鮮豬肉可望再度銷售海外市場,成為亞洲第一個告別口蹄疫與豬瘟的國家。對於內銷為主的臺灣豬市場來說,外銷市場是產業鏈全面升級迎來的甜美效應。從2021年到2024年的因應貿易開放養豬產業全面轉型升級計畫,4年128.3億元的經費挹注,超過70億元投入養豬場及屠宰場現代化,提升設施,精準飼養且重視生物及食品安全管理,是讓產業得以永續的重要措施。

鹽沼棲地、海草床與紅樹林的碳匯潛力高,但暫未納入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中。圖為紅樹林植物海茄苳的呼吸根。(攝影╱楊為仁)
農觀點
邁向2050年淨零 農業部門盤點碳匯潛力:兼顧生活與生態 政策獎勵搭配ESG 促農業永續╱陳吉仲

前總統蔡英文在2022年世界地球日(4月22日)宣示,臺灣要在2050年達成碳排淨零;同年7月時任行政院長蘇貞昌框定風電/光電、氫能、前瞻能源、電力系統與儲能、節能、碳捕捉利用及封存、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資源循環零廢棄、自然碳匯、淨零綠生活、綠色金融及公正轉型等12項關鍵策略。

今(2024)年6月總統賴清德成立氣候變遷委員會,揭示淨零路徑、多元綠能減碳科技、綠色數位雙軸轉型、永續綠生活、公正轉型、綠色永續金融及國土永續調適韌性7大主軸。

新聞
總統賴清德就職演說揭三大產業方向 推動智慧永續 打造臺灣成經濟日不落國

中華民國第16任總統、副總統宣誓就職典禮今(20)日舉辦,總統賴清德於就職演說中揭示推動臺灣產業未來發展三大方向,包括前瞻未來、智慧永續;競逐太空、探索海洋;以及布局全球、行銷全世界。他將推動產業人工智慧化、海洋產業發展,更將積極爭取加入區域經濟整合,「臺灣絕對有能力成為經濟日不落國」。

進入碳有價時代,減少碳排、增加碳匯的農法也受到重視,低碳農法如草生栽培、免耕農法已在各地實驗乃至落實。圖為不整地栽培的硬質玉米田。(攝影/吳尚鴻)
豐年雜誌
農業碳匯關鍵字

進入碳有價時代,搞懂碳匯、碳權有幾個重要關鍵字。減少碳排、增加碳匯的農法逐漸受到重視,而在土壤碳匯之外,屬於廣義農業部門的森林、海洋亦為重要碳匯,相關減量方法學已在建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