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0年臺灣恐無冬天 果樹類作物首當其衝

氣候變遷對農業經營的挑戰將愈來愈大。(圖片提供/農委會)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9日公布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AR6),包含科技部「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在內的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團隊,隨即今天依此提出「臺灣氣候變遷評析更新報告」,在最劣情境下,本世紀末夏季日數恐從130天增加到210天,冬天卻將從70天變為零天,最快2060年臺灣可能就沒有冬天。

根據IPCC AR6最新報告,更加確認人類對大氣、海洋及陸地暖化的影響是無庸置疑的,預估無論哪種排放情境,全球地表將持續增溫至少到本世紀中;如果無法在未來幾十年內大幅減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全球暖化幅度在21世紀內將超過攝氏1.5度或2.0度,極端高溫、豪雨、乾旱及強烈熱帶氣旋發生頻率與強度也隨之增加。

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團隊成員,除了TCCIP,還包括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以及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今天共同發布「IPCC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之科學重點摘錄與臺灣氣候變遷評析更新報告」。

臺灣推估報告以1961年至1990平均的90天長度作為季節定義,本世紀初夏季長度已增加到約120至150天、冬季縮短約70天,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氣候變遷組組長陳永明表示,近年冬季再縮短,大約只有20至40天,推估2060年、 39年後可能不再有冬天,這對農業的挑戰很大,首當其衝的可能就是需要足夠低溫才能開花的果樹作物。

未來臺灣「季節長度」變化趨勢。(圖片提供/TCCIP)

在全球高度排放的暖化最劣情境下,臺灣本世紀末36度以上的極端高溫將增加約48天;理想減緩情境下,增加天數也有6.6天。在最劣情境下,本世紀末臺灣平均氣溫可能上升3.4度;理想減緩情境下,也會增加1.4度。陳永明說,「氣溫升高,隨之帶來的病蟲害,以及高溫加暴雨造成的農損都會增加。」

未來極端高溫日數增加趨勢。(圖片提供/TCCIP)

未來臺灣年總降雨量也有增加趨勢,在最劣情境下,本世紀末臺灣平均雨量將增加31%,理想減緩情境下也將增加16%。陳永明指出,總雨量增加影響可能不大,問題在於降雨不均勻,豐枯季節差異懸殊,「豐愈豐、枯愈枯」,因此就會帶來像今年上半年乾旱、下半年水患的極端氣候挑戰。

在最劣情境下,臺灣年最大1日暴雨強度世紀末將增加約41.3%,年最大連續不降雨日數世紀末將增加約12.4%。同時,在最劣情境下,世紀末影響臺灣颱風個數可能減少約55%,但強颱比例也將增加約50%。陳永明說,颱風數量減少,就像去年國內僅對5個颱風發布警報,其中只有1個發布陸上警報,結果帶來的是乾旱問題,但一有颱風,強度卻增加,農業經營也就更加困難。

未來暴雨強度增加趨勢。(圖片提供/TCC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