擱淺海龜連續2季大增可能非生態浩劫 推測或另有原因

海龜擱淺通報數量增加原因待確定,可能是加強通報機制或海龜族群數量增加所致。(圖片提供/海保署)

海洋保育署今(10)日公布第2季鯨豚及海龜擱淺報告,共計通報38隻鯨豚及74隻海龜擱淺,與近3年同期相比,今年第2季鯨豚擱淺通報為近3年最低,但海龜擱淺通報數量卻是2016年統計以來最多,且今年第1季海龜擱淺通報也是2016年以來同期最多,海保署認為雖然真正原因有待調查,但擱淺通報數量增加也有可能是因為海龜族群數量增加所致。

海保署統計,自2018年以來每年第2季的海龜擱淺通報案件分別為47隻、71隻、57隻,2021年第2季通報案件數為74隻,數量為2016年以來最多,略高於2019年。副署長吳龍靜指出,目前無法知道擱淺通報數量增加的真正原因,有可能是因為通報機制的加強,或是海龜族群數量有增加,且人為侵擾因疫情而減少,也增加了海龜靠岸機會。

海龜通報擱淺仍以死亡個體為多,且多數死亡個體被發現時已嚴重腐爛,無法進行病理解剖,第2季通報擱淺海龜死亡個體中可進行病理解剖的僅11隻,其中6隻因寄生蟲感染導致死亡,4隻腸胃道中發現人造物,另有1隻的病理解剖報告尚未出爐。

吳龍靜說,旋睪吸蟲、絛蟲等寄生蟲感染是海龜常見疾病,感染寄生蟲致死屬自然死亡,但海龜死亡個體的消化系統也常見塑膠等垃圾,5月下旬基隆八斗子港口外綠蠵龜死亡個體,解剖後判斷死於誤食長達17公分的釣具,這隻是擱淺通報史上最大的海龜,背甲曲線長103公分,寬92公分,重達128.8公斤的綠蠵龜,結腸遭釣具穿孔而死。

基隆八斗子通報擱淺綠蠵龜為死亡個體,解剖發現消化道有釣具,推測綠蠵龜腸破口後仍存活一段時間。(圖片提供/海保署)

基隆八斗子通報擱淺綠蠵龜為死亡個體,解剖發現消化道有釣具,推測綠蠵龜腸破口後仍存活一段時間。(圖片提供/海保署)

關於海龜族群數量,年中有令人振奮的消息,6月底中油大林煉油廠漏油事件發生後,海保署對附近小琉球及墾丁沿岸啟動海保救援及監測時,意外發現小琉球海域海龜族群數量大增,漏油事件發生後,海保署空拍調查小琉球海域的海龜數量,6月底數量約100隻至300隻,與過去資料相比沒有太大變化,但7月初卻記錄到805隻海龜,海岸人為活動大減,讓海龜得以安心近岸覓食。

至於第2季的鯨豚擱淺通報則是較去年同期大減,2020年第2季因為發生高雄港區小虎鯨集體迷航擱淺事件,通報數量爆增至70隻,2021年第2季降為38隻,幾乎減半,若排除小虎鯨集體擱淺事件後比較,擱淺通報數量比2019年少,但比2017、2018年為多。

38隻擱淺鯨豚中,37隻為死亡個體,22隻已腐爛無法判斷死因,3隻冰存待解剖,12隻死因竟多為漁業混獲致死,吳龍靜解釋,從死亡鯨豚身上的傷痕判斷生前曾遭漁具傷害,當漁民誤捕鯨豚時依規定須放回海裡,不排除是因此造成的傷害,不過,這些鯨豚是在哪個海域受到漁具傷害則無法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