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有機農業的銷售題1】兼顧質與量的提升 穩健推動有機產業發展

《有機農業促進法》的立法,以維護水土資源、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動物福祉與消費者權益,促進農業友善環境及資源永續利用為原則,在呼應國際有機3.0的倡議趨勢下,提供國內有志投入有機或友善環境耕作領域之生產者穩定的政策支援體系。

豐年人物
客座總編輯|有機農業推動中心執行長董時叡 多元行銷吸引更多主動的消費者,讓有機農業的價值被看見

有機農業推動中心今年其中一個重要任務,是要努力讓有機農業的價值被看見,過去我們看有機農業,通常把重點放在農藥、化學物質殘留多少,但是農政機構一直努力為大眾把關慣行農的農藥殘留問題,料理界更會教導大家如何清除農藥,如果只談這些,無形中削減了有機農業的必要性;其實有機農業的價值不只於此,它的農法本身就對環境有很多好處,不僅減少汙染、碳排放,也有助於維護生物多樣性,未來我們應該提出科學證據,並在教育這塊更加著力,加強理念的論述,才能讓更多的生產者、消費者「有感」,願意主動加入。

新聞
【尋味有機】從農場到餐桌,串聯有機無限可能

自有機農業促進法於2019年5月30日正式上路,有機生活便在臺灣掀起了一股風潮。為了打造一個民眾能安心享用有機餐點的友善飲食環境,農糧署輔導國立宜蘭大學有機產業發展中心推動「有機之心‧美食餐廳計畫」,串聯有機農場與餐廳,端出一道道使用國產有機食材、蘊含著「有機之心」的美味料理,讓餐廳及消費者都能以行動支持綠色消費。他們相信,好好吃飯,也能改變世界。

封面故事
友善環境農業跨步走 多元輔導制度,克服轉型陣痛期

隨著《有機農業促進法》的施行,臺灣目前有機及友善農業的總耕地面積不僅逐年成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也設下目標,以年增率10%的成長幅度,冀盼在2020年底前,達到1.5萬公頃的有機及友善農地。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如何從飲食素養的角度 看待有機農產品的真與偽?

對晚近食農社會學的討論來說,有機農業雖被賦予反思主流農糧體制發展下的另類出路,卻也隨著日益「慣行化」現象的出現,引發真與偽爭論。無獨有偶,我們也能從日常生活去觀察消費者如何看待有機商品,從媒體報導下標來看,一旦有機農產品出了什麼紕漏,不管真相如何,通常都先被冠上「黑心」、「造假」……的負面指控。

農觀點
如何從飲食素養的角度 看待有機農產品的真與偽?/陳玠廷

在消費市場上,由於「價格」與「價值」持續引發討論,讓有機農產品「真」與「偽」一直是媒體報導或學術研究的熱門議題。對晚近食農社會學的討論來說,有機農業雖被賦予反思主流農糧體制發展下的另類出路,卻也隨著日益「慣行化」現象的出現,引發真與偽爭論。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綠主張】依時豐饒、土生土長的原生糯米

季節更迭,農人順應節氣的徵候,田地上的作物也隨之改頭換面,吳俊祐(以下稱吳大哥)以水旱輪作的方式維護地力,每天照料這片土壤裡的有機質與微生物。透過觀察泥地如何與季節、溫度調和,不斷訪視自然界的衰敗與豐饒,也培養出他豁達的人生觀,風災來了他不怕,反而說:「颱風能把害蟲順道捲走,將蟲害量壓低,田地就好像重新洗牌了一次。」

新聞
發展有機農產加工,得過五關斬六將?(上)

有機農產品發展農產加工,不僅能提高附加價值,銷售管道也更為多元,更能帶動一級農業生產。但有機農產加工品製程有避免交叉汙染的需求,國產原料供應不穩定的情況下,有機農民不易找到願意合作的食品加工廠,此外也面臨驗證條件複雜等關卡,如何讓生產、加工環節順利接軌,將是產業發展重要課題。

新聞
發展有機農產加工,得過五關斬六將?(下)

有機農產品發展農產加工,不僅能提高附加價值,銷售管道也更為多元,更能帶動一級農業生產。但有機農產加工品製程有避免交叉汙染的需求,國產原料供應不穩定的情況下,有機農民不易找到願意合作的食品加工廠,此外也面臨驗證條件複雜等關卡,如何讓生產、加工環節順利接軌,將是產業發展重要課題。

新聞
解析《有機農業促進法》帶來的機會與命運

臺灣第 1部有機農業專法《有機農業促進法》,於2018年 5月 30日公布 1年後施行,深具里程碑意義,臺灣有機農業發展 30年來,著重於以第三方驗證為核心的有機農業 2.0,下一步該如何以新法為基礎,邁向有機農業 3.0時代?應從其催生脈絡了解臺灣有機農業發展課題,探討產官學界後續如何共同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