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有機】有機蔬菜走入校園午餐 開創產業無限可能

從孩子的碗中,看見有機農業無限未來。

文字、攝影/張雅茹

著名生物學家珍古德曾說:「每一餐改變世界,每個人一天有三次機會改變世界。」飲食是社會大眾與農業最為直接的連結,為了維護臺灣珍貴的環境生態,具有生態性、文化性的有機農業已有許多人推崇。

在一般人眼裡,學校營養午餐似乎只關乎價格與安全問題,而未看見食物背後,人與農業、飲食環境之間的連結,也缺乏對環境永續的想像。而今,有機農業已逐漸深入臺灣校園午餐,掀起一波溫柔而影響甚鉅的革命。

「啪唰!啪唰!」星期一上午,位於桃園市農會內的有機蔬菜截切場水聲不斷,員工們各個全副武裝,有條不紊地從菜籃中拿出一把把整齊的青菜,檢查、截切,放上輸送帶以電解水清洗,讓蔬菜更加青翠而保鮮,經過人工揀選後再進行包裝,這些都是即將送往桃園市及新北市、臺北市各國小的有機蔬菜。

從孩子的碗中,看見有機農業無限未來

學校營養午餐其實不只是國民健康與食品營養的議題,更可積極結合有機農業、地產地消等訴求與目標。「替政府解決食安問題、替農民解決生產問題,讓消費者吃到安全的有機蔬菜,不只雙贏是三贏。」桃園市農會總幹事蔡瑞源表示,自桃園市學校營養午餐採用有機食材後,透過農會、學校、生產者的合作,成功結合在地有機農業的能量,他們也從中看見未來有機農業的願景。

桃園市農會總幹事蔡瑞源。

營養午餐計畫領航,在地有機農業起飛

自2011年起,新北市率先啟動有機營養午餐計畫,大大提升有機蔬菜的需求量,桃園市也在2014年跟進。而後桃園市長鄭文燦更在2015年宣布,桃園市學校營養午餐供應有機蔬菜由一週兩天增加為三天,讓學童們吃到最在地、最安全的有機食材。

透過桃園市營養午餐計畫,巨大的城市消費力帶動了在地有機農業起飛。桃園市農會農產品加工部主任林羅生表示,最初新北市推動有機營養午餐計畫時,桃園市農會便集合有機農友,供應新北市擁有自立廚房的學校有機蔬菜,經過一學期,便擴大至供應中央廚房,每個星期都固定供應約三噸有機蔬菜,2013年起一直持續此供應模式,基礎漸漸穩固。

桃園市雖人口數不比新北市多,但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鄰近新北市、臺北市,且桃園市政府不同於雙北,要求桃園市學校營養午餐一定要和當地農民合作,實踐地產地消。自此,桃園有機蔬菜產業就開始蓬勃發展,自2013年至2019年,桃園市通過有機驗證的農友也從原本的94戶提升至156戶,耕種面積從167公頃增加至262公頃。

自營養午餐計畫啟動後,桃園市有機蔬菜種植面積便不斷增加。

照顧農友,打造完善有機產銷供應鏈

學校營養午餐分為學校自立廚房、中央廚房(團膳業者)兩種。有機蔬菜如何進入校園?以桃園市為例,桃園市農會是類似團膳業者的供應平臺,主力為供應中央廚房有機蔬菜,約占全桃園供應量三分之一,還有其他業者擁有自營農場,以企業化方式經營,市場占比近三分之二,剩餘少量則是個別農場和周邊學校直接供應學校自立廚房。

「目前我們約合作了40位農友,大中小農不一,除了新北桃園,還供應到臺北市,盡量往外縣市擴展。」林羅生表示,由於團膳業者企業化經營,市場占比大,讓當地營養午餐市場趨近飽和,為了增加桃園農友的出貨量,自去年9月起每個月固定提供近2.1噸有機蔬菜給臺北市學校營養午餐。

農會近年陸續成立桃園市有機蔬菜流通中心、有機蔬菜截切加工廠,聯合在地有機農友,從產地到餐桌,成功打造有機農場到校園完整的有機產銷供應鏈。在讓有機蔬菜走入校園的過程中,本著服務農民的心態,桃園市農會從品管、運輸、金流,都為農民做足準備。

提供給學校營養午餐的每一箱有機蔬菜,都貼上有機驗證單位標章貼紙。

「單打獨鬥是非常困難的。不論是品管、運輸、記帳,我們統一管理。」蔡瑞源總幹事表示,除了保價契作,農會特別提撥了兩千萬的基金來運轉,一般學校每三個月付款給農民,農會則是每週付款給農民;物流上冷藏庫更24小時開放,農民採收蔬菜隨時可以放入冷藏庫,多於原本契作數量的菜可回報至桃園市農會網站,農會協助銷售至其他通路,讓合作農民擁有穩定生產環境,毫無後顧之憂。

有機農業的可能,和桃園市農會的努力,年輕人都看得見。目前和桃園市農會合作的有機農友有二分之一是青農。八德的甲真好有機農場主人邱明璋、吳慕芳夫妻倆便是受惠者之一,大大小小的溫室中,種著青江菜、小白菜、空心菜等。他們腳踏實地,一步步做好分級管理,並持續改善農場設施,與農會保持良好的溝通關係,將近六成有機蔬菜交給桃園市農會,現在農場從最初經營的兩分地擴大至八分地。

邱明璋、吳慕芳夫婦將菜園中近六成的有機蔬菜供應給桃園市農會。

親訪鄰近有機農場,縮短食物里程

擁有自立廚房的學校雖數量不多,但在有機食材及教育上的用心可不輸其他單位。桃園市平鎮區祥安國民小學營養師郭素娟表示,由於不需要招標,學校組成訪視小組,以地緣性、供貨穩定度為優先考量,實際去鄰近的有機農場進行參訪及評分,決定供貨農場。

祥安國小近三年和兩家有機農場合作,由農民提供種植清單,學校從中決定品項,各家每星期交替供應一至二次有機蔬菜,供貨時要包裝完整,標示品名、重量、驗證機構、農場名稱等基本資料,並於交貨當天檢附一份檢驗報告,學校會每年隨機抽檢。由於祥安國小自立廚房從9點開始烹調,若在當天早上挑選時發現問題,必須在9點前補齊菜源,相當考驗農友供貨及應變能力。

有機蔬菜全程以機器分裝成小包裝。

搭配學校與食農教育相關計畫,祥安國小甚至在校內建造溫室,定期請有機農友前來技術指導,讓孩子們在溫室中育苗、抓菜蟲,了解有機蔬菜的種植過程。教育的過程中,他們開始明白,午餐所吃的有機蔬菜得來不易,和大自然環環相扣,更能安心大口吃下有機蔬菜。

國際級有機截切、包裝場,創造全新產業鏈

有機蔬菜前進校園午餐,對桃園有機農業的影響正不斷發酵、擴大,農會預期未來團膳市場需求將飽和甚至縮小,通路市場則會持續成長,為了增加在地有機農友的收益來源,桃園市農會將眼光放至小包裝通路,一年半前開始著力於開發Costco、全聯等賣場及超市通路,提供小包裝有機蔬菜,每星期約出貨4萬5000包以上的包裝蔬菜。

「我們目前還在談其他大型賣場,希望把臺灣市面上的知名通路一網打盡,都能在我們這邊包裝。」林羅生表示,全臺灣目前沒有農會去申請有機加工廠的ISO認證,但桃園市農會今年已通過了ISO22000及HACCP等國際驗證。

為何把硬體設備拉至這麼高的層級?林羅生認為,食品安全管理是未來的產業農糧署補助製作廣告趨勢,他希望藉由打造國際級的有機截切、包裝場,向政府、農會、消費者各界宣示桃園市農會在有機農業與食品安全上的強烈決心。

桃園市農會提供的青江菜甚至會在截切場先行截切根部,連團膳業者都稱讚。

【廣編企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