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有機】與自然共鳴 喝有機茶啜飲大地芬芳

臺東鹿野的「女兒不懂茶」,林潮意、林廷瑀父女正是推廣有機茶的重要推手。(圖片提供/女兒不懂茶)

文、攝影/張雅茹

臺灣茶品質享譽國際,北中南各具特色,臺茶愛好者們跋山涉水,就為了品一杯好茶。茶農們種茶、製茶、喝茶,隨著春夏秋冬,四季輪轉,人、茶、土地之間的連結,早已深深烙印在靈魂中。

有機茶就像是上天賜予這片土地的恩惠,順應自然,以友善環境的方式栽培有機好茶,細細品味茶湯的同時,能嘗到有機茶蘊含的風土滋味,更明白背後關懷土地的意義。

高山雲霧出好茶,然而位在臺東鹿野及南投名間的兩家中海拔茶園,卻堅持有機栽培,打造優質而生態豐富的生產環境,以獨特而精緻的在地有機茶,在國內高山茶市場中闖出一片天。

與自然共生、共存

林潮意在臺東鹿野種了二十幾年的茶,多年來一直秉持著與自然共生的念頭,以自然農法栽培茶葉。剛開始,茶園中幾乎每一株茶樹上都有蚜蟲,但生態環境自有其方法,十幾天後,許多瓢蟲不請自來,飽食蚜蟲大餐,持續了一個多月後,便沒有蚜蟲再來危害茶園,讓他嘖嘖稱奇於自然界之奧妙,連可防治蟲害的草蛉都不需要使用。熬過了最初幾年的轉型陣痛期,茶園生態逐漸穩定,林潮意笑說:「現在除了適時澆水、拔草,根本完全沒有理會茶園。」而長時間以有機農法種植茶樹,茶園自然形成一個小小生態圈,常吸引獨角仙、山羌、蜻蜓、綠繡眼前來造訪。

位於臺東鹿野鄉的女兒不懂茶茶園,由林潮意(右)和女兒林廷瑀(左)共同經營。

無獨有偶,在南投名間松柏嶺種茶的陳洺浚與黃雅惠夫妻,經營洺盛有機茶園多年,從慣行農法轉作有機栽培,首先面臨的也是猖獗的害蟲,茶樹的葉片被啃得精光,雜草長得比茶樹還高,周遭以慣行農法種茶的鄰居無不搖頭,說他懶惰不用心。但陳洺浚並不氣餒,以「雜草是我的作物,茶園是昆蟲的家」為信條,堅持不使用農藥,使茶園的昆蟲種類越來越多,能看見不同品種的瓢蟲、蛾類、蜘蛛等生物,茶園內的豐富生態,是人與自然共存的最佳證明。

陳洺浚夫妻和林潮意父女由衷感謝農糧署,針對有機農業前三年過渡期及檢驗補助,降低農民負擔,能安然度過艱難的時期,讓更多人願意加入有機的行列。「自從有機農業促進法通過,對我們從事有機的農民、通路商、有機商店業者,都有很大助益。」陳洺浚表示,除了定期舉辦的農業精品展銷會及農民市集,增加了有機農民的曝光度,小型農機補助也很關鍵,不論是計量機、自動電子秤、自動撿枝機……,都能進一步提高茶葉品質。

農糧署補助小型農機,對製茶產業幫助很大。

突破產業瓶頸 找出在地風土滋味

南投縣名間鄉從1990年代時,逐步發展成臺灣最重要的商用茶產區,產業鏈相當完整。但名間茶的名氣不如高山茶產區,價格上又無法與低價進口茶葉競爭,陳洺浚年輕時總疑惑,名間鄉的茶葉為什麼不能賣高價?「做有機就是提升品質的方式!」將名間茶定位在精品茶葉,提供優質的有機茶,突破大眾的既定印象。

第一步,就是要改變經營模式和管理方式。他經常前往世界各國探訪特色茶區,發現這些地方都能夠挖掘出屬於自己的風土特色,方能成就世界名茶。名間鄉雖然海拔低,但依然可以產出好茶。陳洺浚以桃竹苗的東方美人茶為例,雖然海拔普遍不高,卻是全臺灣單價最高的茶葉,「找出在地特色、凸顯價值」成為陳洺浚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

陳洺浚將茶葉翻動,進行日光萎凋。

陳洺浚表示,比起適應性強的臺茶12號金萱,臺茶13號翠玉較少人種,但卻相當適合名間的土壤與氣候。他以重發酵製程,將翠玉做成了擁有特殊果香味的重發酵烏龍-紅水烏龍。紅水烏龍並非紅烏龍,屬於重發酵的凍頂烏龍茶,除了烏龍茶的製程繁複,紅水烏龍需要有足夠日光進行萎凋,並在中午前採收完,才能保留足夠的香氣和風味。陳洺浚笑說:「陽光是我們的特色。」在中低海拔製作,才能有足夠的陽光,以翠玉製成的紅水烏龍是他相當引以為傲的特色好茶。

創意行銷拓通路 一「泡」而紅

開發出新品好茶,固然值得欣喜,但能不能在市場上得到反饋也同等重要。臺灣人雖然愛喝茶,但主要茶飲市場被手搖店、超商罐裝茶等商用茶葉瓜分,如何開拓新的消費族群,成為行銷的關鍵。

2007年,陳洺浚與黃雅惠大膽進軍百貨業,新光三越百貨臺南中山店成為試水溫的第一站,為了和其他廠商做出區隔,他們製作冷泡茶,讓手採茶葉在透明的瓶罐中自然舒展,炎炎夏日裡顯得格外清涼消暑,吸引不少消費者駐足購買。成功的百貨進駐經驗,讓兩夫妻吃了顆定心丸,「其實泡茶、喝茶這件事,是相當生活化的。」陳洺浚表示,希望消費者每天都能喝茶,冷泡茶就是一個最好的入門方式。

近期更研發不同口味的康普茶,由茶與酵母菌發酵而成,茶香、酸味,還有清爽氣泡感的發酵飲品在歐美流行已久,陳洺浚期待開發新產品,讓消費者覺得喝茶、泡茶是件有趣的事,不再是年長者或專業人士獨有,更貼近日常生活。

陳洺浚將茶葉與酵母菌發酵成康普茶,揉合酸味與茶香,特殊風味廣受歡迎。

種有機、喝放心 父女協力發揚鹿野紅烏龍

臺東鹿野的「女兒不懂茶」,坐落在土地肥沃的花東縱谷地區,林潮意、林廷瑀父女正是推廣有機茶的重要推手,同樣也致力於追尋適合在地風土的茶葉。

「當年不是高山茶就是進口茶,中低海拔的茶葉角色並不明確。」茶業改良場臺東分場突破鹿野茶區困境,成功在2008年研製出茶湯水色橙紅、滋味甘醇、適合熱泡也可以冷泡的新興本土特色茶——紅烏龍。

「一般的紅茶不加糖容易苦澀,紅烏龍不僅有紅茶的風味,還會回甘。」林廷瑀進一步說明,以重發酵的方式製作烏龍茶,不但擁有紅茶口感,同時保留了烏龍的香氣與回甘,具有在地特色,風味絕佳,製茶工藝也遠比紅茶複雜,是相當成功的創新。「紅烏龍味道明確,一喝就知道是我們家的茶。」她笑說,雖然都是紅烏龍,但各地的製造工法及使用的茶葉來源不同,風味就有巨大的差異。

喝茶喝了一輩子,為何要從事有機耕作?「從毛茶開始到成品,都要親自試喝!自己不敢喝的怎麼能拿給別人。」林潮意表示,茶園四周好山好水,被森林環繞,不易受到鄰田汙染,灌溉水源來自深水井,得天獨厚的環境,是他選擇於此種有機茶的重要原因,也讓自己喝得安心。

林廷瑀在南投茶業博覽會,分享特色茶品紅烏龍。

泡奶茶、做甜點,茶葉玩出新花樣

今年才26歲的林廷瑀則是積極打入年輕族群,成立品牌「女兒不懂茶」,就是要為鹿野紅烏龍擦亮招牌。她在2019年回到故鄉和父親學習製茶技術,不僅拿下臺東縣製茶技術冠軍,還運用美術設計專長,在茶包上以插圖方式繪製茶葉相關知識,讓消費者在喝茶過程中,也能更深入了解背景知識,2020年10月更獲得臺東金品獎產品包裝設計獎。

投入了傳統的製茶業,林廷瑀以設計作為媒介,要打破年輕人對傳統茶葉的刻板印象。她將手採一心二葉時斷裂的一心收集起來,與茶枝混合成黃金比例,開發出濃淡適宜的茶包。「斷裂的一心泡起來茶味特別濃,是做冷泡茶、奶茶很好的原料。」林廷瑀表示,平常泡傳統茶的客群應該不會接受這個產品,但她想要溝通的目標族群以年輕人為首,除了在臉書和IG介紹茶葉相關知識,還開啟YouTube頻道,推出煎蛋餅、做鬆餅、煮奶茶……一系列翻玩茶葉的影片,大大顛覆消費者對茶產業的傳統印象。未來她更打算為自家生產的紅烏龍分為五個「女兒」,量身打造不同個性,讓消費者能更能快速理解,不同茶葉品種沖泡出的茶湯風味差異,精準針對喜好消費。

不忘初衷 持續寫下有機茶新篇章

臺灣有機茶分布於不同海拔、有著不同風土,位在南投名間及臺東鹿野的兩家茶園,結合了不同的製茶工藝,形成了獨特的性格與豐沛生命力。堅持有機栽培,揉合在地文化一起熏焙,伴隨著臺灣各地獨有風景,不單只是種茶、製茶、賣茶,他們期待能讓更多人知道有機農業對環境與人的重要性,以及有機茶在環境生態保育上的效益,他們也將持續在新的世代,譜寫出有機茶葉新篇章。

林潮意與妻子期待未來有更多人能了解有機栽培對土地與人的重要性。

【廣編企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