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咖啡種植。
農業技術
咖啡聰明肥 提高肥料利用率又減少碳排的合理化施肥策略

肥料使用占農業土壤近9成的溫室氣體排放,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簡稱茶改場)與福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福壽公司)及雲林縣古坑鄉咖啡產銷班第14班咖啡農,歷時2年實地進行試驗研發「咖啡聰明肥」,不但針對農民施肥行為做調整,依據咖啡樹整年度不同生育時期所需肥分進行肥料精確配比,既落實合理化施肥,也提高肥料利用率,達到減少碳排的施肥策略。

「臺茶24號-山蘊」種原區採茶。
農業技術
抗病蟲害與逆境 風味獨特產量豐 臺東原生山茶 臺茶24號-山蘊

巍峨海岸山脈的都蘭山,俯視著滔滔流水的卑南大溪,遠眺著前方棋盤式方格狀的村落,那一片田園正是鹿野鄉的龍田村,也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簡稱茶改場)臺東分場的所在地,在場區間一處四周圍繞著雜木林的茶園,生長著綠意盎然原生茶樹,這裡是臺茶24號的孕育地,也是該品種自原生地引種後定植的地方。

《豐年雜誌》2023年5月號立體書封面。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3年5月號 蛋蛋補給線 永續.友善.有韌性

氣候變遷日益極端,在臺灣愈來愈感受天氣不穩定,冷時如墜冰窖,隔天卻猶如酷暑,日夜溫差大,這樣的天氣讓人容易感冒,家禽同樣無法倖免於難,特別是體質敏感的蛋雞,更容易受到環境變化衝擊,身體免疫力下降,產蛋能力也下滑,禽流感來襲無疑雪上加霜。這一波蛋荒很艱辛,且看蛋雞產業的努力,讓危機成為轉機。

茶芽的萌發與水分高度相關。
封面故事
有水斯有茶!配合氣候節奏舞動的臺灣茶產業

臺灣茶產業發展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委會)茶業改良場(簡稱茶改場)息息相關,從茶樹品種、茶園栽培及管理技術、茶樹病蟲害防治到製茶技術改良、茶葉多元化產品等,120年來與臺灣風土同舟。其中研究氣候變遷與農業生長模式多年的研究員蔡憲宗表示,善用茶改場選育的抗旱品種,結合科技智慧掌控氣候變化,同時針對茶菁特性調整製茶技術,將有助強化茶產業韌性。

《豐年雜誌》2023年4月號立體書封面。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3年4月號 臺灣春茶風土學 抗旱不妥協

懂得吃喝的蘇東坡說:從來佳茗似佳人。一如臺灣喝茶的方式,從早些年的壺泡、茶藝館,現在已經是手搖茶、罐裝茶當道,茶湯卻依舊那般甘醇引人回味。今年早春以來的乾旱重擊了茶園的生產,突顯氣候調適議題的重要性,也讓人更體會到臺灣春茶的珍貴。

茶博士陳國任。
封面故事
客座總編輯|茶博士 陳國任 臺灣茶風土獨到 春茶抗旱有撇步

在臺灣所謂春茶,指的是從農曆節氣上「立春」到「穀雨」這段時間內所生產的茶。春茶所需具備的條件,是在冬季有很長時間的休眠,再來是溫度及日照都很適宜茶樹的生長,因此無論滋味或是香氣都有獨特之處。臺灣春茶產量約占全年30%,是茶農最喜歡的季節,加上耕作與製作上的到位,都讓人在品嘗春茶時感受到春天的美妙氣息,無論香氣或滋味都是人生一大享受,因此出現「以春茶為貴」的說法。

新聞
【尋味有機】與自然共鳴 喝有機茶啜飲大地芬芳

臺灣茶品質享譽國際,北中南各具特色,臺茶愛好者們跋山涉水,就為了品一杯好茶。茶農們種茶、製茶、喝茶,隨著春夏秋冬,四季輪轉,人、茶、土地之間的連結,早已深深烙印在靈魂中。有機茶就像是上天賜予這片土地的恩惠,順應自然,以友善環境的方式栽培有機好茶,細細品味茶湯的同時,能嘗到有機茶蘊含的風土滋味,更明白背後關懷土地的意義。

新聞
官學攜手輔導全國首家茶廠以雲端通過GLOBALG.A.P.國際驗證

農委會茶業改良場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嘉義大學攜手,輔導南投縣「茶悅杉林」納入所開發的雲端供應鏈溯源管理平台,整合多項驗證文件數位處理,達到無紙化,引領全國之先通過GLOBALG.A.P.國際驗證,茶改場場長蘇宗振表示,未來可以透過此模式,將臺灣優質的精品茶與其他農產品推廣、行銷到國際。

新聞
邁向臺灣茶產業3.0之轉型契機

「一杯春露暫留客」、「寒夜客來茶當酒」,以茶會友自古就是友善的待客之道,更在濃茶淡水、細斟慢酌中,品味人生。當快速便利的泡沫紅茶、手搖飲、罐裝茶滿街竄起,店招密集程度幾乎與超商不相上下,又是另一番世道人情即景。面對飲茶文化的消費習慣和市場改變,臺灣該如何站穩腳步、精準布局,甚至進軍海外,以追求最大的營運效益,這不僅要靠經驗,更得借助現代智慧科技策略。

新聞
缺工荒下導入智慧管理,臺灣茶產業能否脫胎換骨?

國內每年可生產1.3萬公噸的茶葉,不過產量不足以供應市場需求,得再從國外進口3萬公噸的茶葉,再加上近年茶產業面臨缺工、氣候、小規模生產等問題,讓整個產業備受挑戰。農委會茶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茶改場)去年開始將智慧農業導入茶產業,開發茶葉產期預估模式,收集茶葉生長資訊及監測氣候以預估產期,有助於農民安排採收及加工時間,解決缺工問題,另外也建置自動滴灌及液肥系統,可省水達50%並能省工及精準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