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的銷售題6】興大有機農夫市集 用有機市集創造共好的在地社群

興大有機農夫市集期望透過市集,不只提供鄰近民眾購買有機農產品的場所,更提供社區一個環境友善與充滿有機意識的共好社群。(攝影/謝佩穎)

文/段雅馨 圖片提供/興大有機農夫市集

培養當地消費者購買的習慣,「當你了解之後,自然而然就會想要到市集自己逛、自己買。」

既有消費族群成長趨緩 開發新客源是當前課題

「興大市集的消費者黏著度很高。」興大有機農夫市集經理楊文仁說,大部分都是車程15分鐘內的在地居民會前往消費,比起其他市集,「逛」的成分較少,實地來買菜的是大多數。不過楊文仁也發現,近年來既有客源有成長漸緩的趨勢,「買過的人會跟其他推薦,這樣口耳相傳的動力開始趨緩,再加上販售有機農產品的各大通路增加,」他說,「拓展新客源成了市集當前的新課題。」

開拓新客源,興大的做法有「田間參訪」、「社區推廣」及「食農教育」。楊文仁說,興大十多年來每個月都會做抽驗,由市集消費者在籤筒裡面抽出哪一家農場、哪一項農產品,再送到財團法人台北市瑠公農業產銷基金會的驗證中心檢驗,而不僅葉菜類,雞蛋、雞肉也和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配合檢驗。而為了讓消費者更安心且更了解有機農業,興大每年也會舉辦3~4場「田間參訪」,邀請消費者直接到參與市集的農家農場,親身看見、體驗有機田間,拉近有機與消費者的距離。

另外,市集每個月會在現場針對農作物舉辦食農教育講座,也會到幼兒園去做包含了水耕、土耕等更進一步的課程式食農教育,對象鎖定在年齡4~6歲的小朋友,「因為在幼兒時期,家長的參與程度最高,舉辦這些幼兒食農教育,很重要的也是在教育家長們。」而興大市集近來也走出市集,農友們積極進入鄰近社區內推廣有機。換言之,也就是讓願意給小朋友吃更好、擁有購買能力的家長,以及市集消費最大宗的鄰近社區,接近與了解有機,進而消費,持續引進新客源。

市集現場邀請農友親自講解自家農產品,做食農教育。

積極與在地社區連結 共創有機與地方的新氣象

興大市集起步時間相當早,創立的隔一年《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品驗證管理辦法》才通過,當時大眾對於「有機」一知半解,「一開始會好奇什麼是有機?再來是問怎麼樣算有機?到現在大家都知道來興大買東西,絕對沒有問題。」楊文仁表示,與地方連結是興大市集成立迄今不變的核心任務,不過他也發現,很多南投、彰化的民眾知道興大市集,然而回到臺中南區舉辦講座時,問現場民眾知不知道興大市集,舉起手表示知道的數量卻只有2、3個,「這也表示,其實在深入社區、開發在地消費者的部分,還有很多發展空間。」而食農教育、田間參訪及社區推廣,都是把在地更大化的方式。

在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疫情期間興大市集也嘗試了另一種消費模式:蔬果箱宅配。第一步先做中興大學校內教師的配送,等到確立流程順利之後,未來也預計針對社區做蔬果箱宅配。楊文仁解釋,會到市集買菜的消費者大部分是長者,他們對於要買什麼菜、怎麼樣挑菜已經非常熟悉,也習慣「自己親自挑選」;不過潛在消費者相對來說,不要說有機了,很可能對「菜」都很陌生,再加上工作形態使得年輕族群不一定有時間親自採買,「配好配滿」的蔬果箱就能幫助他們方便簡單地買到品質優良的有機農產品。「我想嘗試週六擺攤的同時也做配送,實際消費和宅配購買一起雙管齊下。」農友的農產品也多了一種銷售管道。

回到「在地連結」,楊文仁說,興大市集透過不同方式推廣有機農業與有機農產品,培養當地消費者購買的習慣,「當你了解之後,自然而然就會想要到市集自己逛、自己買。」興大市集不只以單純買賣的市集自居,更期望透過市集的力量,建立一個有機共好的在地社群。

透過不同方式讓消費者了解有機,培養消費者回到市集親自挑選、採買農產品。(攝影/謝佩穎)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