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的銷售題2】有機耕作的決勝關鍵:養成強健土壤

臺南農改場作物環境課土壤肥料研究室主持人黃瑞彰與農友合作,種植出碩大甜美的有機洋香瓜。

文/曾怡陵 攝影/楊為仁

土壤是健康作物的基礎,更可謂有機耕作的決勝關鍵。

投入高經濟蔬果的土壤肥培研究,提升農民收益

黃瑞彰最初在臺東縣關山鎮服務,2001年調任至臺南農改場土壤肥料研究室(以下簡稱研究室),以土壤肥培為主軸,研究內容包羅微生物肥料、有機質肥料、農業副產品的循環利用等。之後在國立中興大學植物學研究所碩士的基礎上,攻讀土壤環境科學系所博士班,當時農改場場長黃山內熱衷推廣有機農業,黃瑞彰跟著協助當時的副研究員謝元德在雲嘉南地區推廣,一頭栽入有機的世界。

黃瑞彰專研有機土壤肥培,技術應用到洋香瓜、芒果、甜椒等蔬果類高經濟作物。

早期推廣的有機作物主要以雜糧和葉菜為大宗,研究室又發展洋香瓜、小果番茄、甜椒、芒果、草莓等高經濟作物的種植研究與輔導,期望協助增加農民收益,而土壤,就是有機農業的重要底藴。曾有學者挑戰黃瑞彰,質問蔓枯病、黑點根腐病要怎麼防治,不相信他可以種出有機洋香瓜;黃瑞彰則回應,有機耕作沒有這些病害的推薦用藥,但也不需要特別防治。「病害三角關係是寄主植物、環境與病原菌,三者要同時存在,病害才會發生。」他解釋,若土壤的生物相豐富,就有利打造健康環境讓植株生長,而植株健康、免疫力好,也就擁有對抗病蟲害和逆境的能量。他補充,「所以大家常說做有機比較困難是前三年,是因為生物相還沒被培養出來,所以病蟲害防治會花費比較多的時間和金錢。當適宜的栽培環境慢慢被營造出來,植株自然也會健康。」

不只著重生產 也需營造健康生態環境

有別於慣行耕作,有機耕作因受有機農業相關法規的規範(如堆肥重金屬含量),可使用的資材有限。有機土壤肥培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幫助土壤自己建構豐富的有機質,以供作土壤生物及有益微生物的糧食。有了活性、族群都豐富的微生物,其分泌的膠結物質、菌絲有助於形成土壤團粒構造,進黃瑞彰專研有機土壤肥培,技術應用到洋香瓜、芒果、甜椒等蔬果類高經濟作物。

而增加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有些農民從事有機耕作十多年,土壤的有機質卻越作越低,黃瑞彰觀察,這跟農民慣於使用肥分高、施用方便的粒狀肥和粕類肥料有關。臺灣高溫多溼的氣候會使得粒狀肥和粕類肥分解速度快,應同時搭配肥分較低、粗纖維的有機質肥料,增加土壤有機質。

除了有機質之外,土壤肥培研究尚需參酌栽培地的環境條件,以及不同蔬果作物的需肥、養分吸收特性、作物生長期等,適量供給作物養分,才有質與量兼具的收穫,例如臺灣果園多在坡地,遇雨容易流失肥料,就得追加施肥的次數。另外,研究內容也必須納入對水體、生態影響等,除了作物本身以外的考量。黃瑞彰說:「有機的本意,不只著重於生產面,而是營造整個生態環境,包含地下水體。我就常常跟農民開玩笑:臺灣現在的地下水叫『肥水』,許多EC值(electrical conductivity,電導度)都超過1,實際檢測結果發現到許多銨根與硫酸根,這表示過多的肥料經過雨水、灌溉水已淋洗至地下水層。」EC值高代表土壤鹽分高,會導致土壤劣化、作物受毒害及根系吸水困難,不利於有機農業的發展。

京都大學農學學者到黃瑞彰輔導的有機洋香瓜田拜訪。(圖片提供/黃瑞彰)

土壤健檢 為農民量身打造合適肥培

有機土壤肥培需要考量的因子複雜,因此,許多農民會仰賴黃瑞彰「客製化」的施肥建議表。有需求的農民將土壤樣本送至研究室免費分析土壤理化性及肥力狀況,黃瑞彰依據土壤健康檢查報告中的檢測值判斷肥力,再搭配不同蔬果的營養需求特性、作物生長期(如需要大量葉片生長的生長初期、已開花結果的生長中後期等)挑選適合作物及土壤的肥料。再加上,有機質肥料品牌眾多,養分含量、養分供應速率也都不同,他依據農民慣用或容易取得的品牌,設計一整套施肥規畫。「但是改良場沒辦法24小時陪著農民,我寫施肥建議的時候,無法估算一個月後的氣候變化,因此我訓練農民要有能力隨著氣候變化做微調,例如,溫度過高時鉀肥比例要調升。」他補充,農民也可搭配研究室的葉片營養診斷服務,透過葉片情形得知植株的肥料吸收狀況、缺少什麼養分。

使用羊大便和穀糠製成的有機堆肥。

發福桃有機農場的農民黃永吉約4年前接受黃瑞彰輔導,種植有機洋香瓜和芒果,針對植株所需肥分施用有機肥、接種菌根菌微生物肥料,再隨生長期面臨的氣候作微調整;另外,他也拉寬行株距以增加通風性、避免在葉面施肥以免增加蟲害密度等。黃永吉以黃瑞彰的施肥建議為基準,再照著田間實務狀況靈動調整,洋香瓜的部分如今已從過去病品種臺南12號提升到嬌貴的阿露斯品種,葉面厚而挺;芒果園以自然草種草生栽培營造土壤的生態環境,種出的夏雪芒果香甜豐美。

發福桃有機農場的黃永吉依據黃瑞彰的施肥建議,種植出碩大嬌貴的洋香瓜。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