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政院核准首版有機農業促進方案 卓揆指示擴大國營事業栽培、學校使用有機食材

《有機農業促進法》108年正式實施,專法明定政府應以發展有機國家為目標,每四年提出有機農業促進方案,推動有機農業,首版方案去年獲行政院同意,訂定116年有機農糧(含友善耕作)面積達2萬9,500公頃、林下經濟經營面積達300公頃、建立有機農業生態系統服務量化指標等9大目標,推動國內有機農業發展。

《種土》主角之一「安和哥」和「安和嫂」,目前兩人專心耕作住家附近4分地棗園。
豐年雜誌
《種土》安和哥養土「長養萬物」:守護有機棗園 屋前種樹「坐在這,你看多幸福!」

《無米樂》導演顏蘭權新作紀錄片《種土》入圍金馬獎,片中關注農業土壤議題,記錄竹科工程師「阿仁」希望將都市農業廢棄物堆肥轉化為土壤,奮力一搏「種土」的歷程。阿仁結識棗農「安和哥」楊安和,因在安和哥棗園看到自然照養有機的土壤,找到種土大夢成真的可能性,建立信心。會呼吸、生態系健全蓬勃的農業土壤如何養成?答案或許就在楊安和30年來的農業實踐之中。

鄉間小路
【餐桌上的產地】一餃入魂,全能韭菜改造王

臺灣北部最大的韭菜產地在桃園大溪。韭菜田常給人氣味濃厚的印象,指的不是本身的香料氣味,而是生雞糞肥帶來的。為扭轉印象,「香草野園」主理人林詹梃,與「藍家友善農場」場主藍毅綸相繼投入韭菜種植。林詹梃目標明確,一開始便朝著「有機」前進,從前期種植到採收後的農廢處理,皆著手研究;而本業為工程師的藍毅綸善用手邊資源,使用科技種植,從土質調整改善到精準施肥,所有數據皆記錄管理,與改良場、臺大等單位合作,把自己種成了百大青農。

新聞
傳統市場「有機」蔬菜是真是假? 消基會抽驗3件中有2件農藥超標

消基會去年8月間到傳統市場採樣攤商自行以立牌書寫「有機」或「有机」的蔬果,總計只採樣3件,3件樣品販售現場均未依法規展示「有機農產品或有機轉型期農產品驗證證書影本」,經農藥殘留檢驗有2件不合格,其中1件檢出7種農藥殘留不合格,超標倍數總和(危險指數和)達2017。

不論資深、資淺,班員們都樂在種稻!
豐年雜誌
改變產銷思維,稻米產業加值:宜蘭縣三星鄉有機米產銷班第1班

不同於傳統「先種再賣」的思維,宜蘭縣三星鄉有機米產銷班第1班「反其道而行」,採行計畫性生產模式,專種米製品「速配」米種,銷售穩定,沒有庫存壓力,班員分工合作,樂在從農,不僅將班隊力量最大化,也開發稻米更大的市場、更高的價值。

新聞
椰纖、牛糞農業副產物作仙草育苗介質 育成苗株比市售泥炭土粗壯 成本低近4至8成

農業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開發以椰纖、牛糞、米糠等農業副產物,研發製作仙草扦插育苗用的介質,以此介質育苗的仙草苗株葉片數及乾重,更勝以市售泥炭土介質培育苗株,定植田間成長速度更快;而且因使用農業副產物做介質原料,成本還比市售泥炭土低38%至75%。

新聞
農糧署《泥土人:有機的玩耍》無字繪本發表 喚起你我的土壤經驗與記憶

土壤是農業耕作的基礎,也是推動淨零碳排最重要的碳匯之一,農業部農糧署今年延續推廣「有機農業、耕作教育、生態環境」的思維,出版適合親子共讀的無字童書繪本《泥土人:有機的玩耍》,讓人簡單認識土壤的重要性。

新聞
設施智慧栽培有機葉菜日產20餘公噸 計畫生產不滯銷 試種光電香莢蘭成轉作選項

「桃園市新屋區蔬菜產銷班第15班」榮獲112年全國十大績優產銷班,以設施栽培有機短期葉菜,打造智能數位農場,日產20餘公噸葉菜,穩定供應全聯、家樂福通路及學校午餐;班員技轉桃園農改場技術、投入香莢蘭栽培,還獲得2023年「ITQI國際風味評鑑三星」肯定,成為班員轉作高經濟作物新選項。

新聞
臺中場薄荷有機栽培每公頃產量20至30公噸 配方袋茶清涼保健、冷熱飲皆宜

薄荷是唇形花科多年生草本雙子葉植物,是食品及日常用品應用廣泛、為人熟知的作物,近年國內栽培有逐漸增長趨勢,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開發有機栽培技術,田間採收的濕重產量可達每公頃20至30公噸,並研發採後加工技術,開發薄荷、紫蘇、紫錐菊的袋茶配方,泡飲風味清香回甘,冷熱飲皆宜,目前公告技轉,霧峰區農會已表達技轉意願。

新聞
全國產啤酒新里程碑 花蓮農改場全國首例平地有機啤酒花收成

釀造啤酒的靈魂「啤酒花」是低溫、長日照的作物,過去國內只有高山地區適合種植,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為發展國產啤酒花產業,引進場內平地網室種植,去年11月底定植的50株,在今年4月中下旬順利開花、陸續採收,證實啤酒花可以在平地生產,是國內首例平地有機啤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