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有機
臺灣北部最大的韭菜產地在桃園大溪。韭菜田常給人氣味濃厚的印象,指的不是本身的香料氣味,而是生雞糞肥帶來的。為扭轉印象,「香草野園」主理人林詹梃,與「藍家友善農場」場主藍毅綸相繼投入韭菜種植。林詹梃目標明確,一開始便朝著「有機」前進,從前期種植到採收後的農廢處理,皆著手研究;而本業為工程師的藍毅綸善用手邊資源,使用科技種植,從土質調整改善到精準施肥,所有數據皆記錄管理,與改良場、臺大等單位合作,把自己種成了百大青農。
消基會去年8月間到傳統市場採樣攤商自行以立牌書寫「有機」或「有机」的蔬果,總計只採樣3件,3件樣品販售現場均未依法規展示「有機農產品或有機轉型期農產品驗證證書影本」,經農藥殘留檢驗有2件不合格,其中1件檢出7種農藥殘留不合格,超標倍數總和(危險指數和)達2017。
不同於傳統「先種再賣」的思維,宜蘭縣三星鄉有機米產銷班第1班「反其道而行」,採行計畫性生產模式,專種米製品「速配」米種,銷售穩定,沒有庫存壓力,班員分工合作,樂在從農,不僅將班隊力量最大化,也開發稻米更大的市場、更高的價值。
農業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開發以椰纖、牛糞、米糠等農業副產物,研發製作仙草扦插育苗用的介質,以此介質育苗的仙草苗株葉片數及乾重,更勝以市售泥炭土介質培育苗株,定植田間成長速度更快;而且因使用農業副產物做介質原料,成本還比市售泥炭土低38%至75%。
土壤是農業耕作的基礎,也是推動淨零碳排最重要的碳匯之一,農業部農糧署今年延續推廣「有機農業、耕作教育、生態環境」的思維,出版適合親子共讀的無字童書繪本《泥土人:有機的玩耍》,讓人簡單認識土壤的重要性。
「桃園市新屋區蔬菜產銷班第15班」榮獲112年全國十大績優產銷班,以設施栽培有機短期葉菜,打造智能數位農場,日產20餘公噸葉菜,穩定供應全聯、家樂福通路及學校午餐;班員技轉桃園農改場技術、投入香莢蘭栽培,還獲得2023年「ITQI國際風味評鑑三星」肯定,成為班員轉作高經濟作物新選項。
薄荷是唇形花科多年生草本雙子葉植物,是食品及日常用品應用廣泛、為人熟知的作物,近年國內栽培有逐漸增長趨勢,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開發有機栽培技術,田間採收的濕重產量可達每公頃20至30公噸,並研發採後加工技術,開發薄荷、紫蘇、紫錐菊的袋茶配方,泡飲風味清香回甘,冷熱飲皆宜,目前公告技轉,霧峰區農會已表達技轉意願。
釀造啤酒的靈魂「啤酒花」是低溫、長日照的作物,過去國內只有高山地區適合種植,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為發展國產啤酒花產業,引進場內平地網室種植,去年11月底定植的50株,在今年4月中下旬順利開花、陸續採收,證實啤酒花可以在平地生產,是國內首例平地有機啤酒花。
農委會為提升農產品品質及安全,維護國人健康及消費者權益,因應而生的產銷履歷驗證制度,已走到第15個年頭。產銷履歷是自願性農產品驗證制度,通過第三方驗證才可使用標章及宣稱「產銷履歷」農產品;消費者可藉由產品溯源了解生產過程、生產者資訊,買的安心、吃的放心。
秉持有機農業精神,有機農業的作物栽培應該連使用種子都是來自有機生產,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繼109年取得全國第一個種子調製加工場域有機驗證,今年再度取得專門生產種子田區的有機驗證,已採種生產完整驗證「生產場域」及「調製產線」的硬質玉米「臺農7號」種子,今年規劃增加高粱種子採種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