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場薄荷有機栽培每公頃產量20至30公噸 配方袋茶清涼保健、冷熱飲皆宜

臺中農改場篩選多種薄荷品系建立栽培技術。圖為中國薄荷。(圖片提供/臺中農改場)

薄荷是唇形花科多年生草本雙子葉植物,是食品及日常用品應用廣泛、為人熟知的作物,近年國內栽培有逐漸增長趨勢,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開發有機栽培技術,田間採收的濕重產量可達每公頃20至30公噸,並研發採後加工技術,開發薄荷、紫蘇、紫錐菊的袋茶配方,泡飲風味清香回甘,冷熱飲皆宜,目前公告技轉,霧峰區農會已表達技轉意願。

薄荷應用廣泛,根據文獻記載,臺灣在民國5、60年代曾栽培達上百公頃,此後因開放進口,國內種植面積才減少,近年來由於重視食安、崇尚使用國產農產品風潮漸起,種植面積有增長跡象,根據農糧署統計110年已達18.95公頃,主要產地在雲林縣。

薄荷屬(Mentha)植物種類繁多,臺灣有破百種薄荷品系、20餘種品種,因薄荷喜歡炎熱潮濕氣候,適合臺灣栽培,臺中場過去即收集多種園藝品系,篩選建立栽培技術,現栽培有綠薄荷、胡椒薄荷、中國薄荷、甜薄荷、日本薄荷、萊姆薄荷及墾丁水薄荷等10餘種品系,適合加工利用。

臺中農改場收集栽培多種薄荷品系。(圖片提供/臺中農改場)

臺中農改場助理研究員唐愷良表示,臺中場已建立從育苗到肥培管理一貫化的薄荷栽培技術,可以露天栽培,薄荷病蟲害不多,可以使用木黴菌、蘇力菌及二氧化矽等免登記植保資材,防治常見的蚜蟲危害,並使用有機質肥料;薄荷會經過乾燥使用,臺中場生產多種品系薄荷產量即達每公頃濕重20至30公噸,農民若能以有機栽培方式生產,有利於作為產製袋茶等食品原料。

薄荷原是中醫學使用草藥之一,含有萜類、多酚類、有機酸、胺基酸等多種機能性成分,有多項試驗證實其具有抗發炎、抑菌、抑制病毒的潛力,也是中藥「清冠一號」的配方之一,臺中場因此結合具有抑制病毒活性潛力的紫錐菊、紫蘇,開發袋茶產品配方,希望技轉開發相關保健產品,增進農民收益。

唐愷良表示,臺中場找到最佳中低溫乾燥溫度,讓薄荷等藥草作物透過機器乾燥,可保留其最豐富的風味,且無額外添加;薄荷茶湯是如高山茶般的黃綠色,但因加入紅紫蘇顏色稍微加深,製成袋茶產品泡飲,薄荷清涼口感可能因熱飲不一定顯著,但有獨特的清香,以及青草茶般回甘的口感,冷熱飲均適合。

利用穴盤苗培育薄荷種苗。(圖片提供/臺中農改場)

薄荷進行分切加工處理。(圖片提供/臺中農改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