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技術
胡瓜一般為雌雄異花同株的異交作物,植株雌雄花比例依品種不同而有差異,一般胡瓜品種如不具單為結果性(或稱單性結實,parthenocarpy),即不經授粉與受精就能結果,則需由昆蟲媒介授粉才能使果實發育成長。種苗改良繁殖場育成的胡瓜「種苗3號─夏美」為雜交一代新品種,其耐熱性佳並兼具全雌性與單為結果性,且適合設施內栽培,因此極具市場競爭優勢,目前已技轉業者販售種子,預期在推廣後提供農友設施栽培胡瓜品種更多樣化的選擇。
本系列關於玉米與土壤的介紹進入最後一篇。繼前2篇介紹玉米歷史與品種、玉米對土壤碳匯的貢獻與生長環境需求,本篇將說明玉米生長期間有哪些關鍵生長期,以及這些時期的特性與需求。由於玉米從發芽到玉米粒成熟,在不同生長期,環境對玉米的影響有相當大的差異,不同用途與品種的玉米栽培、收成的時機也不同,讀者如掌握這些資訊,將有助於種植玉米時精準管理,因應氣候變遷衝擊。
KKF自然農法於2012年推廣至臺灣,如今已有不少農民提倡與實踐。它源自1980年代的泰國,其名源自發展此農法的「KKF基金會」(Khao-Kwan Foundation, มูลนิธิข้าวขวัญ),中譯為「米之神基金會」。微生物的應用與培養是KKF自然農法的核心,同時強調對土壤、病蟲害等知識的掌握,採取經濟上可負擔又友善環境的農法,既保護作物也修復環境達成永續。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原生於安地斯(Andes)山區,性喜涼冷,經人類長時間馴化及育種不斷增大果實與產量,現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蔬菜之一。其中,小果番茄的果實大小略介於5至30公克,由於方便整粒食用通常直接鮮食不再烹煮,因而消費者對於小果番茄的食味品質更為在意。為符合現在及未來的消費需求,農業試驗所新育成具有果實高品質與耐熱特性的黃色小果番茄「台農2號」、商品名「糖馨」,提供作為兼顧整個產業鏈的新品項,協助穩定小果番茄的產業發展。
全球土壤有機碳(SOC)估計有15,500萬噸,大氣圈含7,600萬噸的碳,活植物體中則有約5,600萬噸碳,因此土壤是陸地最大的有機碳(organic carbon, OC)匯區。在過去200年,生態系統中損失50%的有機碳,因此讓土壤增加碳匯,對於減緩地球暖化有顯著功效。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組織於2015年巴黎會議提出「千分之四倡議」(4 Per 1000 Initiative: Soils for Food Security and Climate),倡議提高土壤有機碳以緩和地球暖化。
為和蝴蝶蘭大花送禮市場區隔,桃園農改場育成新品種「桃園2號――馨香」,為臺灣目前少見具香味的淡黃綠色系小花蝴蝶蘭,花色有別於市售常見紅、粉紅及白色系小花蝴蝶蘭,適合於都會居住地與辦公空間狹小處擺放,擺放時建議放在窗邊有斜射的陽光處,釋放氣味最為清香宜人。
蝴蝶蘭為臺灣主要外銷農產品之一,每年可創造新臺幣40億元以上的外銷產值,行銷世界60餘個國家,外銷以貨櫃海運為主要運輸方式。此外,蝴蝶蘭也是國內主要盆花之一,國內盆花產值每年可達新臺幣3億元以上。
由日本RX Japan株式會社主辦的J AGRI農業博覽會,固定每年5月、10月間分別於九州及東京首都圈設展。九州農業展策展方RX Japan事務局長齋藤廣顯表示,J AGRI展會初心是希望打造能夠讓農民直接接觸產品以及最新科技的平台,促成持有新技術的業者與產地農民合作。相較於東京農業展,九州農業展在地性質較強,今年有臺灣廠商參展,帶著先進研發產品,尋求擴展海外業務的契機;中衛發展中心帶領科技農企業參訪團赴九州交流,也將九州農業展列為首站。
因應氣候變遷對農業的衝擊及可能影響糧食安全,進而需要科學化農業實作管理,內含涉及氣候-作物-土壤-肥料的交互關係,擬於《豐年》雜誌分別用3篇文章進行說明,包含第一篇〈農業實作的誤解觀念及做法〉、第二篇〈調節實作以抗高溫、水分及其它逆境〉、第三篇〈提升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第三篇〈提高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將分別就水田作物水稻、根莖類作物甘藷、雜糧作物玉米與園藝作物番石榴進行說明,本篇為玉米篇的第一篇,介紹玉米作物的背景知識。
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認為,當今臺灣茶葉原料及製茶成本高,導致售價已逐漸脫離一般大眾消費能力所及,且隨著現行飲茶模式改變,以傳統熱泡方式飲用,已逐漸不符合年輕人需求,改由罐裝茶或手搖飲取而代之;其中手搖飲更具新鮮、現萃的優勢,但手搖飲業者常選用成本較低廉的進口商用茶原料。為扭轉業者傾向使用進口茶的現象,茶改場從茶菁原料端及加工製程端進行改良,開發出「次世代健康調飲茶原料」。
部分人工色素被認為具過敏、致癌等潛在風險,還可能會影響孩童的神經傳導與免疫系統;同時,消費者對健康飲食的關注度提升,對具備潔淨標章(clean label)的食品開始感興趣,紛紛尋求天然來源的食品添加劑成分,其中就包含天然食用色素。因此,目前不少大型食品業者,皆去除旗下產品的人工色素,並改用天然食用色素。
萱草在歐美地區的主要定位為觀賞與庭院布置的植物,經國外長年育種選拔,可以觀察到歐美地區萱草的花色多元,色澤艷麗又吸睛,常用於美化環境和布置花壇景觀。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自2000年開始進行萱草的雜交育種、栽培及推廣工作,培育出純觀賞用萱草「花蓮1號至6號」,更推出食用、觀賞兼具的新品種「花蓮7號— —豐美」。
繼上篇「千萬年來持續育種 種原的種類有哪些?」,本篇從種原收集與保存的重要性談起,包括如何收集、保存方式及種原庫運作。除了國家政府的基因庫保存,傳統農業社會的農民留種展現「藏種於農」,農民保種工作與種原庫的功能同樣重要。面對多變的未來,作物遺傳資源,也就是種原的保護、探索與應用,將是農業永續發展與繁榮不變的基石。
曾幾何時,臺灣人用來祝賀的花禮、公司行號與商店日常布置的花卉,幾乎與蝴蝶蘭劃上了等號。蝴蝶蘭花朵渾圓端莊,形似蝴蝶輕盈飛舞,花序彎幅優雅、排列有序,具有豐富多變的花色與斑紋,更重要的是決定性的關鍵――長達100天以上的觀賞期,綜觀其他觀賞花卉,罕有能與蝴蝶蘭競爭的對手。
臺灣作為1970年代全球性的「水果王國」,當時政府派出大批農技團專家,到非洲友邦國家教導當地農民種植無籽西瓜,背後功臣還包括強大的種苗培育能力;一顆顆鮮紅的無籽西瓜,還成為政府「宣揚國威」的軟實力。
曾幾何時,年輕一輩已經不太清楚「水果王國」的威名由來,水果外銷市場通路也一路坎坷,近年進口水果量還節節攀升,從2013年52萬公噸到2022年突破62萬噸,已追上同年國內水果總產量的四分之一。
一般認為蘭花較為嬌嫩難養,需要種植在通氣性佳的無土介質及半遮蔭的環境下,但原產在熱帶島嶼的苞舌蘭非常耐熱、花期又長,可以露天種植,為景觀地植的優良素材。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先前發表的苞舌蘭「臺南3號」、「臺南4號」,為適合景觀地植的粉紅及紫紅大花品種,頗受好評,現今再推出苞舌蘭黃花新品種「臺南5號」。
種原對於一個國家的農業發展極為重要,能影響該國農作物乃至育種相關技術的國際地位。人類所利用的農作物大都經過長期馴化、育種,而持續育種所仰賴的便是種原,這個歷程已經千年甚至萬年;但在自然條件、社會變遷等因素影響下,農作物的耕作管理持續受到挑戰,氣候變遷更使韌性農業變得急迫,種原作為農業基石,對於全世界的農業永續更形重要。
從過年到現在,大家是不是被花市中可愛的長壽花所吸引呢?不論喜歡單瓣星型或是重瓣玫瑰型,淡雅的白、黃、粉紅,還有濃豔的橘、紅、紫紅,單純素雅或是華麗奔放,都可以找到合適的品種。生產規格有3吋可愛的桌上型迷你盆栽,也有綻放豐盛的5吋盆規格,如果嫌一盆中只有單色不夠豐富,也有農民聽到消費者的需求,在一盆中種上三個花色的長壽花,絕對夠多彩繽紛。
義大利燉飯在國內餐廳菜單上已不少見,有些餐廳會以國內的一般稉米製作,但部分餐廳仍有製作道地義大利燉飯的需求。臺灣一直以來沒有以燉飯為利用目的育成的水稻品種,也造成國內持續進口「Arborio」和「Carnaroli」這兩個義大利知名的燉飯米,近年進口量穩定維持每年100噸以上。基於此,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多年前開始朝向有別於傳統水稻品種的燉飯米品種選育。
臺灣瓜類作物種類繁多,但以傳統的分離法檢驗診斷需時數日以上,現代分子診斷仍需大量人力時間進行前處理與採集,且為破壞性採樣。國立臺灣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感測與光譜分析實驗室」與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副研究員黃晉興、助理研究員林筑蘋團隊合作,經由作物專業人員協助進行田間影像蒐集及病蟲害判釋,建立瓜類病蟲害影像辨識系統,以快速、免破壞方式診斷病害,並進一步開發「虛擬植物醫生」LINE Bot可供農友使用。
生機互動農法(Biodynamic agriculture,簡稱BD農法),是工業革命後最早有意識實行的有機農法之一,創始至今年恰滿百年,倡導運用牛糞製作堆肥以及牛角配方來農作。臺灣很受歡迎的自然酒,不乏生機互動農法葡萄園的作品,也買得到BD農法品牌德米特認證的蔬果汁、咖啡、橄欖油等。國內臺中、宜蘭及臺東地等,也有許多持續耕耘生機互動農法的農場,並成立臺灣人智學有機農耕發展協會。